TXT下书>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一六三章

眼下秦军官兵大部分已经普及了铁札甲,x

除了一些军官的爱好之外,秦军上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配备铁札甲的基础。

在这个时候选择进行铠甲样式的改变,在很多方面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再者,在冷兵器作战当中,札甲之所以在先秦时期到汉代,成为主流的铠甲样式之一,其防御效果不算太差,较为容易维修以及相应成本较低,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时铁札甲对于骑兵部队而言,也能够作为骑兵部队的防护铠甲,并不会对骑兵在马上作战有着很大限制有着相当的关系。

张嘉师在青玉灵书当中,就看到过汉武帝时期的汉军骑兵部队,其主要铠甲样式的札甲。

不过与自己麾下的骑兵部队相对,汉军的札甲,相当一部分依旧是皮质,只有汉武帝中后期才正式对札甲金属化,进行大力普及。

但是汉军骑兵在与匈奴人的战争当中,大力普及了一种改良的弯刀,那就是著名的环首刀。

不过说真的,张嘉师对于环首刀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

张嘉师不知道的是,在他穿越之后,后世出现了一个关于汉朝环首刀的相应报告:

“此刀重心位于环首向前530毫米处,单手持握有前倾的感觉,使用起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自如,此刀的持有者应是一位身强体壮的武士。”

由此可见,汉环首刀的重心靠前,所以挥舞起来有些费力,但是与之相应的是其挥击道也是出乎意料的强劲。

所以汉环首刀的刀身虽然看起来纤细,但如果使用长杆兵器的对手不在意的话,非常容易被其一下子打飞到一旁,进而被突破近身。环首刀的这种战术如果配合盾牌使用,对敌阵的破坏作用将非常可怕。

同时,这种重心靠前的设置,环首刀的斩斫力却丝毫不弱。

南梁陶弘景的《刀剑录》之中甚至记载,吴将董袁成年少勇敢,曾自己打造了一把铁刀。后来他用那把刀将敌将黄祖“蒙冲斗舰”的船头砍作两截,分流而去,袁成因此而授大司马的职务,人们则把这柄宝刀称为“断蒙刀”。虽然传说有些离奇,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环首刀的劈斩能力之强。

此外,我国在西汉时期便已经有使用渗碳钢制甲的记录,铁甲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面对越来越坚强的防御,自然需要越来越坚固的武器。环首刀因为采用大钝角刀刃和两段型的刀尖刃构造,坚固程度比因为要两面开锋的剑要好一些,破甲时刀刃所受到的损害更小,维护上也更便利。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环首刀能在战阵中迅速取代了戈与剑。

总体上,战阵中,环首刀使用的基本动作其实只有两个:

1、劈斩,这是在进攻时突入敌阵时,破坏敌人长柄兵器阵型时的有效攻击手段。2、刺击,这是在持盾防守时,为了照顾队列的紧密性,同时有效攻击对手,不破坏队形的手段。

其余所谓刀法的种种,都不过是这两个动作的发展而已。

由此衍生出来的,比如有通过劈斩动作演变出来的防御性动作“磕”和进攻性动作“撩”,通过刺击动作演变而来的“绞”等。在战阵中刀的具体使用,则需要看具体的时机来使用这些技法。如破阵、登城,大开大合的横扫撩拨便是不二的法宝,目的在于利用刀身的重量荡开对手兵器,为自己后援的同伴开辟道路。

在列阵缓步前行或者防御时,上下的劈斩和小动作的戳刺则是主要的手段,目的是维护阵列的整齐,通过多把武器的合击,达到有效杀敌的目的。例如唐代的陌刀阵或者宋代的阵,都是这种成阵列中刀的用法。

至于在步兵近身的散兵战格斗中,环首刀既可以双手使用也可以单手配合盾牌或者钩镶来使用,其在格斗中相对于之前使用的戈与剑,环首刀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环首刀兼具了剑刺击动作小、突然性强和戈挥击力量大,杀伤性强的两种优点,同时有没有剑长度较短、成本高,戈易于损坏,不便维护的缺点。而在“百炼钢”技术出现后,这种优势进一步加强。

另外,汉环首刀其实是一种步骑两用刀,厚实的环首刀因为重心靠前,骑手只需要一次有效的挥击便可以将对手斩落马下。

如果对手身穿甲胄,就算没有被砍透盔甲,沉重的钝击也足以使其受到严重的内伤。在马上的追逐战中,长达120厘米以上的骑兵环首刀,也可以用有效的刺击将对手捅个对穿。

而严格来说,张嘉师对于环首刀的不感冒,也不算是错误。

因为这个观点在相应的文章描述当中,也有着相应的变化:

自晋末至隋唐时期,骑兵刀与步兵刀便开始出现区别。在宋代,刀类武器的形制更为专业化。

步兵格斗用刀大量使用长柄加沉重刀头的大型长柄大刀,以期利于劈斩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长度阻止骑兵冲击。同时卫体武器也换为成本低廉的手刀,这与当时宋代重步兵善于守卫和列阵而战的特征相符合的。

同时期,骑兵的格斗武器开始使用利于马上刺击并兼具部分挥砍功能的长柄轻质化战刀,如笔刀。同时,因为铁甲的继续发展,骑兵也更为倾向于钝器,如铁锏与铁鞭。

而恰好,张嘉师麾下的重步兵,使用的主要就是由铁水灌注作为主体的中柄偃月刀。

这种武器相对而言在马背上是比较难以操作使用的。

状态提示:第一六三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