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点头:“说来听听!”
“是!”老付应道:“因为我们都是公安系统的,所以打算先解决特勤支队这个问题,也就是先易后难。”
“嗯!先易后难!先寻求一点突破,最后再解决难题,这个视角不错!”他这时看了姜、林二人一眼,发现他们对此也非常认同,不住点头。
老付受到鼓励,精神为之一振。这位老刑警心里清楚,在拿出解决办法上得到认同,这才是最大的肯定。毕竟,这才是真正实力的体现。
刚刚唐卡借着未穿便服之事小小发飙,看似是对他们的“责备”,实际上只是在联合小组的“外人”面前有所展示而已。训而立威,对于二者合一,只能是拿最铁瓷的队伍开刀最有效。这样一来,对于相对较生的联合小组就会在心理上好受很多。
对于这一点,早在战争时期,就有着非常明确的范本。老部队啃骨头,新部队吃肉。这个规矩看上去荒唐,却是各个血与火之中拼杀出来统帅们的一致共识。
为什么会是这样?
难道新队伍不是更需要锤炼,老队伍不是更需要保持火种么?
这确实是一种有必要的担心,但是与真正的效果比起来,决非起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
核心因素是什么?
是战斗力和士气。
老部队经过千锤百炼,战斗力肯定强,士气属于不高不低,但肯定想打得更好,所以求战心切。
而新部队,刚刚组建参战,没打过仗,战斗力等于零,心气儿却高,渴望一战成名,所以也是盼望作战。
不过,战场是不相信“盼望”的。
真正的战场,血与火之间,只相信实力,讲求的是战斗经验积累出来的“素养”。单兵作战能力,各人协同作战能力,这些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就象神枪手都是一颗一颗用子弹喂出来的那样,这战斗力也是真刀实枪拼出来的。
所以,新部队虽然渴望一战成名,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和对面的老兵一对上枪响,是骡子是马就现了原形,各种素养都不成,打败仗那是必须的。
可一旦是头一场打了败仗,那可就真是“兵败如山倒”。新兵蛋子的承受力,那可是来得快,去的也快。能活着下火线的人,不尿裤子就不错了,想在后来拿起枪杆子再战,那可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了。
所以,老部队啃骨头,新部队吃肉,是很有道理的。
刀兵相见,先让老部队上去打,噼里啪啦一顿狠揍,打到敌人十损八九,再让新部队上去吃肉。就象一个强壮的骆驼,已经被九十九摞稻草压着,只需新部队这“最后一根稻草”轻轻放上,就会轰然倒塌。
于是乎,新部队大杀四方,砍刀切菜之间,发现这打仗也不是一件难事儿嘛,战场也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可怕。
如此一来,新部队旗开得胜,必定士气大振。
老部队虽说有些吃亏,但这是老传统了,谁也说出不什么来。而且时间一长,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伙儿都心知肚明,谁是真正的强手,军中自有定论。
一来二去的,七八个回合下来。这新部队吃肉吃得多了,士气越来越旺,战斗力也就慢慢地提升了,单兵作战和各人协同作战能力都有所增强,就慢慢可以参加一些“啃骨头”的硬仗了。
几场硬仗练下来,这新部队也就彻彻底底地变成“老部队”了。这时候,老兵在心里就会真正明白。原来,是不是真的能打,得靠真刀实枪地干出来,而不是凭一腔热血吹出来的。一个部队中真正的精兵,是“啃骨头”的老兵,而非“吃肉”的新兵。
这样一来,周而复始,新部队打成了老部队,老部队再带新部队。在同一个部队中,老兵带新兵,新兵成为老兵后,再带新兵。如此良性循环,咱们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这么打赢的。
甚至在解放战争里,还发生过这样有趣的事情。
一个从国民党军队中刚刚投降过来的老兵,被编在解放军队伍中,当作“新兵”对待。可这位“新兵”挺有见解,看到排长让士兵们抬着迫击炮使用,而且用手而不是器具瞄准,当即提出了导议,说这样暴殄天物,最多射程只有一百米,还打不准。
这个排长挺开明,当即让这个“新兵蛋子”演示。结果,这个“新兵蛋子”真的带人打出了四百米的精确射程,指哪打哪。仔细一问,才知道是专业炮校毕业的,还曾经到日本留过学,原来在国民党军队就是炮兵连长,被俘虏了才编入步兵的新兵班。
如此上报之后,迅速予以重视,这个“新兵蛋子”被直接任命为炮兵营长,作为“顶级老兵”训导全营用炮。结果还真不出所料,全营都成为了用炮高手,这个营长后来一直做到了团长,成为全军一级战斗英雄。
由此,老部队带新部队,老兵带新兵,成为获胜的法宝。
老付做为常年带兵之人,当然知道这个规律,由唐卡的表现也能知道,这位“唐总指挥”也深谙其道。拿他们这支老部队开刀“啃骨头”,就是为了让姜、林他们这支新部队“有肉吃”。接下来两大难题的对策试演,让老付他们先说,也是绝对的“啃骨头”之旅。
此时,老付说出了具体“啃骨头”的办法:“对于这个特勤支队,我们想出了这么三个办法。第一个办法,由清明书记出面,协调搞一次全市警队操演,让特勤支队打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