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仙侠修真>抗日之尖刀>第194章入川

东西绵延1500千米、南北长100多千米,秦岭以独特的地理位置,横亘于中国中西部。气势雄伟的秦岭扮演着双重角色,岭南是温暖湿润的南方,北麓便是冷酷干燥的北方,秦岭作为地标式分水岭把自然世界切开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季节。一道山岭不仅切割了两个不同的季节,分布在秦岭南北两侧同属一省的陕西,其关中平原和汉水流域就体现出了不同地域文化和民风。

关中平原或许受到历朝古都的深厚影响,其文化底蕴色彩纷呈,民风更加开放和包容。岭南汉水流域其民风淳朴、彪悍,再加上比邻四川,受其影响较大。为了安全起见,欧阳剑入川是秘密之行,没有告知四川军阀刘湘。在西安车站欧阳剑是堂而皇之上了东去的火车,并在前一站下车,乔装打扮向秦岭方向而去。

当下穿越秦岭有4条交通线路,欧阳剑选择走子午道,原因是这条线路入川最便捷。在唐朝时皇妃为享受南方盛产的荔枝,其输送手段就是经巴蜀的荔枝道、子午道直通长安。当年杨贵妃喜食荔枝,朝廷便在四川涪陵建荔枝园,所产荔枝经达县入荔枝道、子午道直达长安,快马加鞭三日即可,以此证明这条线路最便捷。

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过华清宫绝句》,形象描绘了皇朝的奢侈。其: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首句《长安回望》四字极为重要。当时长安是唐朝的京城,明皇本应在京城日理万机处理朝政,皇妃应该留在京城陪伴,因而荔枝应该送到长安城内。而皇帝、贵妃却在骊山行乐,这就出现了首句《长安回望绣成堆》的意境。

唐明皇时,骊山遍植花木如锦绣,故称绣岭。用“绣成堆”写“一骑”遥望中的骊山总貌,栩栩如生很传神。次句承前而就,“山顶千门次第开”,山上的人望见一骑飞奔而来,依次打开山门通行无阻。紧接着悬念解开,一骑红尘挥汗如雨、苦不堪言送达荔枝,贵妃得到荔枝仅是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形象描绘出了对骄奢淫逸的无言谴责。

此外穿越秦岭还有三条通道即:陈仓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北起经宝鸡大散关,沿着嘉陵江上游谷道经凤县、勉县直达汉中,然后再沿着金牛道入川。历史上“明修栈道、暗渡陈沧”指的就是这条线路。目前陈仓道经过历代演变,是穿越秦岭最重要的商道。而位于中部的褒斜道、傥骆道由于历史的演变,已经人员罕至。

欧阳剑经子午道一路浏览风景、一路感受远古之风。子午道他是第一次走,直观窥视,机会难得,日后恐怕没有时间去旅行。过了风光迤逦的峡谷、关隘,迎面出现汉中盆地,其景象呈现出江南的韵味。此时,欧阳剑举目远眺道:“虽然这里依然是陕西地界,可是犹如回到江南。这里一年四季温暖如春、雨量充沛绝对是米粮川。”

“掌柜的,这世界真稀奇,一山之隔竟然是这番情景。”警卫员小王迷惑,既然是秘密入川乔装打扮,欧阳剑自然装扮成商人。“秦岭山脉东西走向如同一道屏障,阻挡了暖湿气流南下······。”欧阳剑趁机普及地理知识,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长见识,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欧阳剑在路上只要有时间就对警卫员和四名特战队员传授,让身边的人不断积累认知世界的本领、增长才干。因此欧阳剑挑选随从很挑剔,目的是不拘一格培养可用人才。

欧阳剑离开西安前特意关照张杨二人,汉中雨水充沛、得天独厚,日后一定要打造成粮食基地,确保西北战略基地的粮食供应。尤其是整个汉中平原被有效的利用起来,其作用不可估量。欧阳剑把先进的水稻育苗技术,毫无保留传给了张杨,鉴于汉水流域是陕西的水稻产地,并让张杨二人在汉水流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欧阳剑判断若采用先进的玻璃大棚育苗技术,水稻的单产至少能提高三成。这个时代单产提高三成意为什么不言而喻。如果搞科学化种植,水稻的单产有可能翻倍。

欧阳剑一行到达西乡县子午镇,本打算去汉中看看,可是考虑到行程,随即打消了去汉中的念头。原因是时间紧迫,现在是10月中旬,欧阳剑拜会刘湘后,接着要沿着长江直达武汉,尔后要在武汉停留。趁着路过武汉的机会,有些举措要与高国英商议。年底前他必须返回九江,因为润之和朱德届时要来九江考察,因此欧阳剑必须抓紧时间赶路。

欧阳剑一行由巴镇进入四川到达万源,并在万源逗留了一天,继续向重庆进发。一行人沿着古老的荔枝道,披星戴月、于10与下旬到达重庆。欧阳剑心里清楚,目前四川进入稳定时期,刘湘已经完全控四川。去年二刘相争,刘文辉败走西康,刘湘成功控制成都平原。此外由于江西对刘湘的暗中支援,二刘之战,刘文辉照比原有历史输的更惨,其部队只能在西康苟延残喘。

年初,刘湘以国民政府川康靖总司令、四川省主席身份,统兵逼迫刘文辉投降。国共和谈后刘湘被任命国民革命军第7路军总指挥。眼下四川被刘湘独霸,欧阳剑此番来四川,一是与刘湘加深彼此间的感情,继续展开合作,二来是给刘湘献计献策。去年江西贩卖给刘湘大批淘汰的武器,刘湘借此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此外还大赚了一笔。年初江西又以便宜价格卖给刘湘10万发子弹,由此让刘湘对江西日益


状态提示:第194章入川--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