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八章 礼法制度探秘

第四卷第八章第一节 监察制度:武则天发明的“检举箱”

开心一刻

有一个谜语,题目是:检举箱。打一首唐诗的名称。

答案是:《征人怨》。

“检举箱”似乎就是为了征求人们的各种“怨”,也就是不同或者不满意见而设立的。其实,意见箱、检举箱古已有之,并非现代才有。

《资治通鉴》记载,唐朝的女皇帝武则天是检举箱的发明者。当时,检举箱的名称叫做“铜匦”,外形类似于一个箱子,但是四面都有开口,按内容分类投放:东侧叫“延恩”,专为投诗词文章、自荐求仕的人开设;南侧叫“招谏”,专为评议朝廷政策得失的人开设;北侧叫“通玄”,专为研究自然灾害及提供军情的人开设;西侧叫“申冤”,专为有冤屈的人开设。

“铜匦”实际是由几个作用不同的箱子组合的,如南面“招谏”就像今天的“意见箱”,西面“申冤”就像今天的“检举箱”。后来,“铜匦”逐渐分开,就成了意见箱、检举箱了。

开心学国学

其实,这个“铜匦”除了收集意见,为民申冤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伴随“铜匦”的设立,武则天还颁布了一项法令,鼓励众人告密,告密有功者予以重赏,不实者却不予追究。这项法令使很多人积极参与 “告密事业”。有趣的是,向武则天献策设立“铜匦”的谋士也因被人告密说他要谋反而丢了性命。

其实,这种检举箱与其说是为了收集意见,不如说是为了监察百官。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伴随着封建政权的发展而发展的。早在战国时期,朝廷中就已经出现了具有监察职能的官员,即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秦代时监察制度就已经得到完善,朝廷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设立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工作;汉代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但较秦制更加严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处于割据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基本相同,也有部分变化,晋朝之后,朝廷会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而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隋唐时期仍以御史台为主要的监察机构,御史台也开始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宋朝时,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则设通判,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明代,监察制度随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而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备,中央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主纠察内外百官之司”;到了清朝,朝廷一方面允许监察官风闻言事,直言不讳,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监察官权力过大,规定御史对百官弹劾要经皇帝裁决。

在古代,监察制度虽然逐渐趋于完备,但是,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实际上一直是皇权的附属品,它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


状态提示:第251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