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一章 被误读的国学经典
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一节 中庸不等于“骑墙派”、“和稀泥”
开心一刻
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广笑府》中有一则“蝙蝠骑墙”的典故。
话说凤凰过生日,百鸟皆来朝贺,唯独蝙蝠未到。事后,凤凰批评它:“你是我的部下,为何这样傲慢无礼?”蝙蝠反唇相稽:“我有四只足,属于兽类,朝贺你有何用?”
后来麒麟过生日,百兽都来朝贺,蝙蝠仍然未到。事后,麒麟也怪罪于它。蝙蝠辩解道:“我有两个翅膀,属于禽类,为何要朝贺你?”
这个笑话讽刺蝙蝠是一个滑头的“骑墙派”。长期以来,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一直受到世人的口诛笔伐,有人曾说:“中庸思想是骡子,非驴非马;是蝙蝠,异禽异兽;是两栖,可水可陆。”
然而,自孔子开始所提倡的中庸思想是否真的等于“和稀泥”或“骑墙派”呢?
开心学国学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待人接物时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然而,随着人们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对个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一种批判的视角对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认为,中庸就是强调走中间道路,中庸就是“骑墙派”、“和稀泥”、“老好人”、“不倒翁”、无原则、保守、僵化、平庸、庸俗、不思进取,然而这种理解实际上是对中庸的误读。
的确,中庸确实含有“平庸、折中、调和”的意思,但这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内容,它的主旨在于号召人们修养心性,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教育思想,即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孟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儒家强调通过对中庸的认知培养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格,所以,中庸非但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和稀泥”,反而是一种儒家标榜的君子情操,也就是说一旦确立了自己的道德信念和准则,就永远不会偏离,无论治世乱世、有道无道,不论潮流如何变,君子都要坚守信念,保持节操。中庸者实际上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样的大丈夫,而不是人们所误解的“骑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