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明末英雄>454.第454章 决战后金(十七)

在辽阳城负责临阵指挥的人名叫张义,是张林于张海十岁那年起就费了不少的工夫寻找的替身。为了避免父子之间的隔阂或者引起什么不必要的麻烦,张义与张海从身材到样貌长的一点儿也也不像,可以说就没有把“像”这个字做为一个选拔上的要求,年纪也比张海足足小了四岁,可以说是从头开始培养。这件事情其实还是张海小时候最先的构想,当然也没有必要相隐瞒。

张海拥有极为过人的力量天赋,不要说是当时的张林,就是当时的万历皇帝亲自下旨也未必能寻找到力量天赋同张海一样的。因此仅仅是把要求画为没有太强家庭背景的孤儿,身材质质要在上等之列,品性要好。这三个要求就让张林费了不少的心机乃至金钱足足花了五六百两的银子才从几百个了解到的男孩中找到符合要求的。

旧时农业基础薄弱,营养远不及现代,可是能够安稳度过最为脆弱的婴儿与幼儿时代活到七八岁年纪甚至活到成年年纪的人也是经过一定程度上自然淘汰选择的人,因此人均身高潜力同现代中国农村的距离并不大。在北直隶,山东一带的北方上等的男性拥有一米七八到一米八零左右的身高并不奇怪。

进了张家之后,张义自七岁那年开始就同九岁以前的张海一样,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也很少与人接触,甚至说话的机会也很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习武,甚至还时不时有家匠乃至请来的人做陪练,主要就是箭术乃至战场上的躲箭这些。这样的训练方向也让张义在孤独与痛苦中有了一丝希望与感动:这张家在我身上下了这样大的本钱,必然不是仅仅为大户做护院那么简单,想必有一天能够征战疆场,建立不朽的功勋。张义在饮食上更是以前想象不到的奢侈,仅仅还是未进入少年的时候每天光是牛肉就至少有五六两,还有大量的奶类乃至一些说不上来的荤菜。这方面甚至是当时还在刻苦训练的张文及其弟子们也不曾拥有过的。

张义也不能说是完全与外界隔绝从不与人交往:至少外面请来的不少武师还有家匠们都经常打过不少交道。张义能够看的出这些人对自己的天赋还有所下的苦功从不以为意的赞赏直到惊叹。

到了三年后盐山起事之前的时候,十一二岁的张义就拥有了如同寻常少年甚至下等北方普通成人一般的身材,四年的箭术与反应能力训练让年仅十一二岁的他拥有了不差于个别成年武师的实战技艺。因此在作战准备开始的时候张义也极希望能够参加决战行动,张林也没有拒绝这一点,因为毕竟在刻苦而优秀的训练也只有经受住实战的考验才具备真正的价值。因此张义在队伍转战南北的时候也一直以家匠的身份跟随张林或杨秋霞参加必要的行动。

不差的资质加上四年的刻苦训练,让张义曾经以为自己的那位“少主”张海最多不过依靠年长几岁而在武艺及力量方面稍强于自己而已,不是没有赶上的希望。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实战却让张义明白了自己同张海在天赋上的根本性差距,完全不是可以靠训练能够弥补的。

张海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发明乃至在队伍里的威信也让张义如同其他弟子那样对张海真正佩服起来。这时候张林才告诉了张义,队伍上花费这么大的资源培养他的用意。

要在武艺及力量上接近张海的水平,根本就不是寻常人通过职业训练和下足够的本钱能够赶上的事。仅仅是让对面远处的敌人以为自己是张海的存在,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这并非可望而不可极。

从那时候开始,原本因为自身小有所成而有些松懈的张义在这三四年以来的时间又不断加强自己的训练,同时身体也进入到了发育极快的青春期,至新朝三年夏季,年过十五岁的张义在身材上已经开始逐渐发育成形,武艺及实力上早已领先于张海的大部分弟子,如果单论箭术,就是同刘洪涛或李峰等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不过张义等人的还是在指挥与领兵的经验方面相比张海的众弟子有很大的局限,因此在出发的时候张海亲自向张义讲述了很多辽东这一路城战以来满州军的作战特点和新军守城作战的要领。整个亲卫连中的大部分战士也能起到很好的骨干作用。

张海等人率领队伍离开辽阳后不久的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奴尔哈赤率领的两黄旗与镶红旗三旗大军就逼近到辽阳城下。辽阳城高大而坚固,但是相比沈阳城:并没有多么宽阔的护城河,而且因为十六里左右过于漫长的城头在兵力防御密度上也有先天的缺陷,这些都意味着不可克服困难的减少。加上经历过沈阳的攻城战,使得一项谨慎的代善也对拿下辽阳城多了不少信心。

不过代善还是提醒道:“我们依然是试探性的打打着沈阳城即可,主要是试探城中的虚实,不必全力出动以陷队伍于险警戒。毕竟那些南边儿的强敌是拥有神出鬼没般的能力的。在这开阔的辽东平原上机动袭扰敌军收复故土才是应该做的事情。”

攻打没有宽阔护城河天堑的沈阳城,奴尔哈赤的信心却比以前大了很多,一次就将三旗当中大概五百人左右的行营护军派了出来,此外还有两千左右的各旗精锐,并携带了不少登城的器材。

按照进攻沈阳城的经验,这个规模的力量面对寻常的敌手应当能够在掩护下一举攻上城头。如果攻不上城头,那就说明辽阳已经是有所持的城池,不应


状态提示:454.第454章 决战后金(十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