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4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历史上有很多凭借坚强的个人毅力战胜逆境的故事,司马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司马迁,字子长,龙门(今陕西韩城县)人,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担任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很有学问,才识渊博,所以司马迁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司马迁十岁的时候,汉武帝重新设置了史官,司马谈出任太史令。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专管文史星历,熟悉历史,通晓先秦诸子学术,曾撰写了一部先秦到汉的历史著作,但是没有完成。司马迁继家学,博览群书,曾师从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年轻时就成了长安城的博学多才之人。
司马迁二十岁时,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约十年,行程不下万里的全国大游历。他曾经到淮河、长江一带漫游,到现今浙江一带去探访传说中的“禹穴”,到现今湖南一带去考察和历史故事有关的遗迹,到河南、山东一带了解风土人情,观孔子遗风。他一边游览,一边采访,搜集了许多资料,为他以后撰写史书,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公元前116年,游历归来的司马迁,被选入朝中做郎中令。但是很快,司马谈就病逝了。他临终前郑重地对司马迁说:“我一生总想写一部完整的史书,现在已经来不及了。你接任太史令以后,希望你能完成我的心愿。”司马迁流着眼泪,接受了父亲的遗命。公元前108年,在父亲去世的第三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开始博览皇家藏书,整理父亲遗稿和他自己搜集的资料,为撰述作准备。直到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四十四岁时,才开始动手写作。可是,就在他动笔写这部大书不久,出了李陵案件。
李陵原和司马迁一起做郎中令,后升做骑都尉。公元前99年,李陵率兵攻打匈奴,开始时节节取胜,汉武帝大悦,大臣们也都上前祝贺皇帝用人得当。但是不久,在一次战役中李陵寡不敌众,大败,被迫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原来向皇帝祝贺的大臣,也都反过来责骂李陵。
司马迁对李陵的不幸,产生了很大的同情。当汉武帝询问司马迁对李陵的看法时,司马迁直言不讳地说:“李陵带五千步兵,深入敌国,与强大的敌人作战,杀死敌人无数。敌将惊惶、害怕,于是调集全国骑兵来围攻李陵。李陵素日能与人同甘苦,共生死,一定是断了退路,不得已才投降了敌人。日后他一定会等待时机报效国家的。虽然暂时失败,但他的功劳天下人都知道,足以抵补他的过失了。”
司马迁原以为,这番话一定多少能减轻些李陵的罪名,却没有想到,汉武帝听了后,反而像火上浇油似的增加了怒气。汉武帝立刻把司马迁投入监狱。
汉武帝时期,朝廷制定了苛刻的法律和酷毒的刑罚。司马迁在狱中受到残酷的折磨,手足都被套上了刑具,身体被绳子捆起来。为了逼他认罪,狱吏剥掉他的衣裤,用鞭子抽打他。在司马迁入狱的第二年,从匈奴那边又传来了消息,说投降后的李陵,在替匈奴训练军队,准备同汉军作战。后来才知道那个人叫李绪,是传消息的人传错了。可是汉武帝一听到这件事,马上把李陵的老母和妻子都杀害了。替李陵说情的司马迁,当然难逃罪责,被判处死刑。汉朝的法律规定,要免除死罪,可以拿钱来赎买。司马迁是一个清官,他出不起这么大的一笔钱,汉武帝也不想杀他,于是只好接受“腐刑”。腐刑也叫“宫刑”,即割掉男子的gāo_wán。这种刑罚不仅残酷,而且是对一个人人格的极大侮辱。司马迁本想不受这种刑罚,死掉算了。可是又觉得这样一死岂不轻于鸿毛,应当留着生命,去完成有意义的事业。他想起从前周文王被关押在狱里,受尽折磨,还写了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时被困在陈蔡之间,后来写了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还写了部《国语》;孙膑的膝盖骨被挖掉,写了部《孙膑兵法》;吕不韦被放逐到蜀地,世间传抄《吕览》。这些不朽的著作,都是作者遭受不幸,在艰难困苦中完成的。他以这些人为榜样来勉励自己,继续进行艰苦的创作。
司马迁的生活体验,经过这次案件也更加深刻丰富了。尤其是他所身受的当时社会人情的虚伪与冷酷。他在《史记》中着力描写了人格的高贵,也深刻刻画了世态的炎凉。
公元前90年前后,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产生了。书名原叫《太史公传》,后人称为《史记》。这部著作包括十二篇《本记》、十篇《年表》、八篇《志》、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除正本外,他还抄录了一个副本。这部著作,从司马迁二十岁开始收集资料算起到完成写作,实足花费了他四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司马迁把他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这部著作。
智慧解读:
被处以腐刑,对任何一个男性来讲都是一个奇耻大辱。司马迁碰上了这样的事情,但写作史书的信念使他选择了勇敢活下去,这时候,苦难经历和所造成的巨大创痛化成了创业的宝贵财富。
坎坷积聚了力量,苦难磨砺了意志,不幸是人间伟大的学堂。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你相信有彩虹!
为什么许多人在苦难面前灰心丧气?因为他们把自己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