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抗日之雪耻>第一百二十四章 :偷天(二)

第一百二十四章:偷天(二)

第二十一师团才赶到北平城,然后马不停蹄坐上火车便往遵化赶。但是部队刚出城不久便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次因为八路军在北平的势力很弱小,所以对交通的破坏还不算太大,被炸毁的铁路只是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就修理好了。

火车开动继续前行,但是随着离北平越来越远,铁路被毁的频率也越来越多,直至在平谷外围的三河桥被炸断后,二十一师团彻底失去了乘坐的交通工具。

但是冀东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了,已经容不得第二十一师团再在这里耽误下去了,所以第二十一师团只好徒步前进。尽管如此,但是比起第六师团和第二十六师团来。第二十一师团所遇到的问题明显不够档次。

回头再说沈玉泉和李大勇,内蒙古军区和日军在中国北方展开殊死大战的时候,他们两个接到韩云华的命令却是隐蔽待命,这下可把这两个人憋坏了。不过他们两都是军中的老人了,知道韩云华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尽管两个人确实是很想和鬼子明刀明枪地干一场,但是为了配合韩云华的北方战略,两个人还是命令部队潜伏在预定的区域,等待韩云华的进一步命令。

冀东人民抗日武装大起义爆发后,沈玉泉敏锐地察觉到他们这两支隐蔽的奇兵要配上用场了,所以早早地和李大勇通过气,并且做好了随时可以投入战场的准备。

韩云华的命令下达后,沈玉泉和李大勇部暂时编组为西路突击总队,沈玉泉任总队长兼归绥方面军总指挥,李大勇任包头方面军指挥官。为了达到一击致命的效果,沈玉泉和李大勇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7月20日晚八点,李大勇率领内蒙古军区塞北军分区第第二支队、土默特第一支队、和林格尔支队、武川支队悄然完成了对包头之敌的包围。同时与当晚九点发动了对包头的突袭,这段时间塞北军分区一直都憋着一口气,上至司令员李大勇下至普通士兵对鬼子都是满腔恨意,但是为了大局着想,所以都尽量克制自己。现在战斗命令一下达,所有的士兵都像出了笼子的猛虎,打的包头的鬼子溃不成军。

包头的守军除了一个大队的鬼子步兵外,还有一个骑兵联队和一个炮兵联队以及大批的伪军。同时还有隶属于“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的大批伪警察。单以兵力的数量来说还是很可观的,但是其质量却糟糕之极,名义上包头的守军堪堪达到了上万人,然而真正有战斗力的却只有日军的那两个步兵和骑兵联队,至于那个炮兵联队到时候起到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不一定,毕竟鬼子在厉害也不能给大炮上刺刀啊。近距离作战,炮兵一个联队还不如步兵的一个中队。但是鬼子的两个有战斗力的联队加起来还不到四千人,而且还分散驻扎在包头的几个区,对李大勇部的威胁很有限。

李大勇攻击包头城的战术是使用韩云华曾经教过他的四面围攻法,也叫四面开花战术。也就是说将部队分散到包头的四个城门,从四面向城内突击,从外到内压缩鬼子的生存空间,而进攻的这几支部队也都是各打各的,互不统属。只要一方突破便不再顾忌其他方向的友军,只需要一个劲地往内城突击即可。

塞北军分区的攻势很猛,其主力88团更是势不可挡,鬼子防守包头外围阵地的一个步兵中队在88团的攻击下,愣是只坚持了四分钟便溃退了。倒不是说日军的战斗力下降了,而是驻蒙兵团真正有战斗力的部队都被寺内寿一调到冀东围剿韩云华去了,留在包头的只是一些老弱病残,战斗力能高起来才叫有鬼了。

而塞北军分区则不同,塞北军分区从一开始就是内蒙古军区的绝对主力,其辖下的88团曾经是内蒙古军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连杨成武的新一团也比不上。进驻归绥以来,为了不打草惊蛇,塞北军分区一直都在秘密发展,基本上没有发动过什么大战,但是并不是说塞北军分区就没什么发展,反而少缺了日军的骚扰,塞北军分区是内蒙古军区编制中发展最好的部队之一。

现在塞北军分区辖下一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六个支队、三个独立营、一个警卫营、一个通讯连。总兵力达到了两万四千三百多人,由于塞北军分区并未经历过什么大战,所以部队中多数是刚刚招纳进来的新兵,战斗力有待提高。况且其中的四个支队是李大勇临时火线提拔,从地方民兵和游击队以及保安团升级起来的。

不过这些人虽然成分复杂,战斗力也参差不齐,但是却多是身家清白的农家汉,也有一部分是受不了贵族剥削的牧民。这样的人最不缺少的就是斗志和漏*点,尽管大多数人只经过短暂的新兵训练,但是拼起命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十点零五分时,包头外围阵地全部失守,鬼子伪军被全部赶到了城里,而且包头的城墙也不算牢固,虽然日军占领包头后也对包头原有的城墙进行了加固处理,但是在炮火的猛烈轰击下已经有多处城墙坍塌了。

头马上就要沦陷,包头守军司令冈田本久次少将急忙给归绥的驻蒙兵团司令官莲沼蕃中将发报,请求莲沼蕃中将立即派兵对包头进行紧急救援,否则包头不保。

接到消息后,莲沼蕃中将大为吃惊,现在察哈尔地区(不包括张家口和大同)除了集宁的韩云华所部的那部分残兵外,还有那一支支那部队有这样的实力。攻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四章 :偷天(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