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抗战之红色警戒>第454章 吃喝拉撒都要照顾
怕没有多少人来投奔了。俞大维和那些飞行员的小兵不一样。论什么时候,在上位者的口中,人才总是价的,即使有时候地下的操作中,他们很廉价。

这时候,就有人出来背黑锅,把俞大维卖给了先锋军,再被老蒋臭骂了一顿,撤职警告。至于过一段时间后再升官他处,就不是其他人在意的了。

这笔买卖的买骨效应惹起了众人的热议,说什么的都有,羡慕、嫉妒者也不乏。

“一百辆坦克绝对值”孟享笑呵呵道,一石惊起千层浪,挖老蒋墙脚的事情,即使hu再多的钱也值。此时加强老蒋的实力,也就等于减弱了日本人的实力。减弱了其他实力的实力,这笔买卖也压下了先锋军进军西北带来的与中央军的部分危机。

这样一举数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况且,在孟享设立的秘密军火仓库中,这些t-28已经属于要淘汰的货se了。即使给了中央军,没有制空权,这些坦克也只是钢铁靶子而已。

相对于交易给那些军阀枪械,孟享更喜欢交易给他们坦克、火炮之类的。这些笨重的家伙利润最大,而且目标也大,以后翻脸,先锋军可以轻松的搞定他们。甚至索米冲锋枪等消耗药格外多的武器也是可以交易,越是消耗药多,就越容易卡住他们的后勤补给。反而是那些普通的步枪,等到以后他们躲入山林,就是一个**烦事情。

为此,孟享不断的鼓动中央军和其他势力来购买更多的坦克。

中央军和其他人平时想买没处买,此时又山寨公司的供应,他们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加上先锋军的机械化部队的强势,让他们也想机械化一把。但他们不知道机械化部队的消耗对后勤供应的压力是多么的恐怖,不说其他方面,仅仅一个油料就可以使得那些坦克只能沦为固定炮塔。

这些大家伙的吸金作用,也使得那些军阀们搜集的钱财都流入了先锋军的口袋。而他们为了开动起那些大家伙,必须培训人才。这也就为整个华夏的坦克人才储备多打了一些基础,也会成为先锋军的一个人才资源库。

有了买马骨的效应,何愁这些人才不上钩?

此时俞大维就顶着换了一百辆坦克的国士名头对孟享感j不尽,一百辆中央军内算是最好的坦克,价值可是千万元了。有人还笑称俞大维为“千万元先生”。对于孟享甩出这样的大手笔,受过传统教育影响的他自然也是打算以国士报答。

他虽然被后人称为兵工之父,但搞后勤一样拿手,况且先锋军的后勤工作也掺杂着很多的军工产业。兵工现在时谢承瑞负责一部分,羊三管理着一些牵扯基地机密的部分。对于处理后勤,俞大维也没有怨言。

不过,当他看了先锋军的后勤账目后,才心中不断庆幸自己跟随先锋军的选择。他可是明白中央军的实力如何,但此时一见到先锋军的大致实力,他就明白了先锋军提出的不主动挑起内战的说法是很实在的。按照先锋军此时的实力,即使是中央军也不够菜的。在别人还在猜测中央军和先锋军谁更强大的时候,先锋军的实际实力已经把中央军抛出了老远。

孟享也适时的抛出了自己打算收复外和苏俄占去的失地这部分野心让俞大维知道,更是引起了俞大维更加热心的拥护。像他这类知识份子中,很少有人对占据了华夏大片领土的苏俄有好感。对于先锋军的主要目标不是中央军而是对外,俞大维是绝对的支持。

不过他忽略了次要目标,如果老蒋不甘心要主动挑起内乱,先锋军可不介意先清理了他。但此时,二战的机遇难得,孟享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先赚取到最大的好,就必须内外兼修。比如这一次进攻新疆,俞大维也明白其中的意味。所以对于后勤方面的事情特别上心。

先锋军的冬衣都是加足了材料的,北方的毛皮和棉hu,加上新研制的鸭绒服,都能抵御严寒。至于耐零下三十度一下的温度,那先锋军就需要更多的是气候的问题了。

“如果结合着气候和天气的预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俞大维学贯中西,对此也是有所了解,所以他隐约的提了一下。

“我们已经建立了全国初步的气候监测站网,下一步是要把这个网拓展的更大,更严密。”孟享点了点头道。

天气预报作为新闻后的他怎么可能忽略气象的问题呢?不为了军事考虑,也需要从民生方面考虑这个问题。虽然此时没有气象卫星,但根据高空气球的勘探和地面观测站的数据分析,还是可以提前发现一些自然灾害的情况。军事中也可以利用观测到的各种天气水文等数据备为参考。

为此,孟享早早的就规划了一个天气预报网。除了有三艘飞艇在高空探测外,还有一架b-29改装的高空气象探测飞机。更多的是各地的气象观测站了。

除了联合战区建设的观测站,就连沦陷区和国统区都有,另外在国外其他地方也有观测点,毕竟气象是全球xng的结合来观测更加准确,及时。

竺可桢此时正主持着这个气象网络,88个观测站已经有了二千多人的规模。其中南洋、阿拉斯加、中东等地也是依托分基地也建起了观测站,有观测人员常驻。搜集热带、寒带、沙漠等地的气候资料。西伯利亚和新疆等地也都有观测站或者观测点,就连西藏高原上也建起了常驻的观测站。[

观测手段除了普通的观测方式外,还首次利用起了雷达。借助雷达站


状态提示:第454章 吃喝拉撒都要照顾--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