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氦气轮机
“军工技术民用化,从民用市场上获得回报,再反馈给军工科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网.)这是小林你十多年前跟我说过的思路,如今看来,你实践得非常不错啊。”刘向海笑呵呵地对林振华说道。
林振华道:“科技是一定要转化为生产力的,如果科技成果只限于实验室,或者只限于军工领域,最终肯定难以为继。前苏联的军工科技不可谓不强大,但最终却垮台了,这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啊。”
“说得好。”刘向海道,“还在丰华的时候,我就特别佩服你的经营头脑。说真的,那时候我还真有点替你可惜,觉得像你这样有能力的人,应当专心去搞科研,成天跑来跑去地忙着挣钱,是对人才的浪费啊。”
林振华感慨道:“其实我也是被逼上梁山啊,我其实并不是一个擅长于搞经营的人,我的理想和你老刘一样,也是坐在实验室里搞点研究。谁知道,阴差阳错地,就成了个企业家了。”
如果没有穿越这回事,林振华作为华青大学的研究生毕业,最可能的发展方向就是成为一名工程师,潜心于科研工作。但穿越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那种社会背景下,中国最需要的不是科学家,而是企业家。林振华也算是顺应时代,脱颖而出,一手创建起了规模庞大的汉华重工。
世上因此而少了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但因为汉华的崛起而呼唤出来的工程师,又岂止千人?刘向海、张逸华、韦东齐、贺诚山、卫景文等等,甚至于林芳华、江杰、苗小琼这些下一代的科技精英,都因林振华的存在而拥有了一片宽阔的舞台,得以施展自己的身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振华的所作所为,对于科技的推动,远远超过了他自己去担任一名工程师的效果。
“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新航母。”刘向海兴致勃勃地对林振华说道。
按照中**工一向的传统,新装备的研发和建造,一向是能保密就保密的。尽管外界对于新型号航母的猜测已经铺天盖地,但迄今为止,谁也拿不到一份有关新航母的确切资料。这也就是林振华这样级别的人,换成其他人,刘向海慢说带他去看航母,就是提及航母二字,都要惜字如金的。
由一位警卫战士带路,林振华和刘向海两个人徒步走进了位于船厂军品港区一角的航母车间。这是一座硕大无朋的车间,长达500多米,宽150米,高度则达到了近80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饶是如此,一艘10万吨级航母的骨架,以及吊车、脚手架之类的东西,还是把整个车间都塞得满满当当的。
在林振华他们走进车间的一路上,不时有技术人员和工人走上前来向刘向海敬礼,间或还有几个人站住身亲亲热热地招呼着“林总”,林振华叫不出这些人的名字,但也知道,他们都是被刘向海借来的汉华职工。航母的建造需要涉及到无数个工种,军方采取的是群英会的方式,从各家企业抽调优秀工人和技术员前来协助,这些人都与军方签署了保密协议,保证不把自己看到的一切泄露出去。
“小林,看看,这就是咱们正在建造的10万吨级航母。”刘向海指着位于车间中间的那个庞然大物对林振华说道。
“的确是够震撼的!”林振华感慨道,随后又挑三拣四地评论着,“这好像还光有一个骨头架子,皮和肉都还没贴上去?我说老刘,你们军方做事情,也太慢了点?”
眼前这艘航母,的确还只有一堆骨架,船体的钢板、甲板、舰桥等还不存在。林振华不懂造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不过,光从这个骨架来看,也已经让人觉得头晕目眩了。
刘向海道:“还早呢,我们预定的下水时间是08年,离现在还有6年的时间。目前能够把结构确定下来,已经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了,这意味着各种设备的空间和位置已经明确下来,不能改变了。
目前我们还有两大主要装备没有定型,一个是电磁弹射装置,一个是核动力系统。这两大装备没有定型,其他的东西就不能仓促建造。对了,后一项技术的研究,就是你们那个老张在主抓呢。”
说曹操,曹操到,刘向海刚说到老张,汉华汽轮机公司的总工张逸华就闻讯从车间的另一头赶过来了。他穿着一件代表技术人员的天蓝色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步履如飞,完全看不出年龄已经是“奔七”的样子。走到刘向海和林振华的面前,他哈哈笑着,伸出双手和二人握手。
“刘院长,林总,今天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张逸华问道。
刘向海指了指林振华,说道:“小林刚刚从国外回来,给我们海军帮了一个大忙。这不,我就带他来看看航母,算是犒劳犒劳他。”
林振华一脑门子黑线,对刘向海说道:“老刘,我发现你这个老实人,现在说话也很滑头了嘛,明明是你有求于我好不好,还说什么犒劳。我可不是网上那些军迷,看不看航母,对我来说没那么大必要性。好,你如果说今天带我来船长是为了犒劳我,你就不许谈业务上的事情,否则我甩手就走。”
“哈哈,这都让你看穿了!”刘向海哈哈大笑起来。细细一想,他觉得自己这些年似乎真的有点变得市侩了,这也难怪,航母工程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这使得他在很多时候不得不学着说一点场面上的客套话。不过,对林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