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妫说的机床配件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包括了刀具、量具、数显装置、数控系统、机床附件、夹具、主轴功能部件、滚动功能部件等十几大类产品,每一类里面又可以分出数以百计的产品小类。
比如说,在主轴功能部件这个大类里面,就包括了电主轴单元、滚动支撑、油膜支撑、气膜支撑、压力油源、自动平衡系统等等产品,每一种又有不同的规格型号。.
所有这些产品,自然不可能由同一家企业完全生产出来。国际上的大多数机床企业,都是采取外购部分配件的方式,自身只负责做好整机即可。事实上,这种分工的方式是最有效率的,因为在机床工业发展的几百年间,许多配件的生产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分工体系。
尤其是在欧洲那些老牌工业国家,更是有不少只从事配件生产的企业,由于专注于做一件产品,所以它们更容易做到专业级的水平。全球的机床企业都从它们那里采购专业的配件,对于某些特定的配件,没有谁能够比他们做得更好。
中国机床企业的发展,受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不太注重专业化分工,在传统上形成了一种“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无论配件大小,能自己做的,都尽量自己做,只有像轴承、电机之类专业化程度确实较高的产品,才会考虑外购。
在政治挂帅的那些年里,由于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间的协作更加困难,于是各企业更是打着“自主更生”的旗号,把自我配套发展到了极致。似乎只要有一个齿轮是需要从外面购买的。就存在被人“卡脖子”的隐患一般。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协作的观念开始慢慢地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那些新兴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自身没有完善的配套能力,更是只能通过市场来解决配件的需求。至于这些配件是来自于国内还是国外,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
汉华机床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拥有了包括车床、铣床、钻镗床、磨床、插拉刨床、锯床以及锻压、铸造机械在内的全系列机床产品。这么多的机床种类,所涉及到的配件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完全靠自己来配套,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尤其是高端精密机床上使用的滚珠丝杠、精密轴承等配件,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自己搞出来的。而这些配件的性能和质量,对于机床的精度和使用寿命又构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像这样的配件,汉华一直都是采取外购方式的。购买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配件厂商。
在这里需要说说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有人看到中国企业从国外购买配件,就觉得这证明了中国的技术落后,造不出某某配件。其实。作为一个能够把卫星送上天的国家来说,造不出一副符合要求的滚珠丝杠,那完全是不合逻辑的事情。
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样的丝杠本身需求量就不大,而在国际市场上又可以轻松地买到,在这种情况下非要自己去费心费力地研发。就完全没有必要了。一副丝杠或者一套轴承,看起来不算个多大的事。但机床上的配件种类多如牛毛,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是能够保证自己生产所有这些配件的。如果一定要说有,那这个国家肯定叫做“外国”,是美英法德意的总称。
机床设计师在设计机床的时候,脑子里都会有一份国际市场上可提供的各种配件的清单。他们在机床上设计使用某种滚珠丝杠,是因为这种丝杠本身已经存在,而且是可以获得的。如果这种丝杠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企业无法采购到这种丝杠,那么设计师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可以找到其他的替代方案的。
换句话说,中国企业需要采购什么西方配件,首先是因为市场上的确存在这种配件,而且是中国企业能够买到的。用个经济学上的术语,这叫萨伊定律,也就是所谓“供给决定需求”。当然,这就属于对萨伊定律的恶搞了,人家萨伊老爷子说这条定律的时候,可不是针对微观问题的。
汉华的机床最初档次较低,只能卖到亚非拉那些落后国家。这个低端的机床市场,是欧洲列强所看不上的,因此汉华与欧洲同行之间,属于产品档次上的互补关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竞争。在那时候,汉华从欧洲企业那里购买机床配件,并不需要担心别人卡脖子的问题。
这些年,汉华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机床产品走向数控化、精密化,逐渐开始触及到欧洲企业的市场,与它们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汉华使用来自于欧洲的配件,生产出比欧洲厂商更便宜,甚至性能更卓越的机床产品,抢占了欧洲厂商的市场,这是让对手无法接受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对方通过中断或者减少配件供应来削弱汉华的竞争实力,也是在所难免的选择。
见胡妫把目光投向自己,岑右军按开自己面前的麦克风,说道:“胡部长说的这个情况,的确存在。不过,振华对此早有准备了,我们机床公司这些年来,一直都没有放松配件国产化的努力。前年,振华从法兰克福展会回来之后,传达说那个赫迪拉在游说其他厂商共同遏制汉华,这让我们又多了几分的紧迫感。
这两年,我们机床公司除了自己加紧关键配件的研发之外,还向国内的配件厂商、高校、科研院所等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