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寒门天下>第五十一章 有容乃大

纵然蔡邕世受汉恩,本着忠君念头是不可能在郭嘉手下做官,可好歹他也是一代大儒,大是大非还是明白的,郭嘉推出科举制的取士之途,从宏观长远来看,是对国家民族有利的,因此蔡邕可以反对郭嘉篡逆之举,但不会反对郭嘉推出于国有利的政策。

有时郭嘉也觉得这个老头儿挺可爱的,爱恨分明,蔡邕可以恨郭嘉成了汉室逆贼,但也爱郭嘉之才,眼瞅着郭嘉为天下士子做了一件好事,举孝廉背后的阴暗龌龊,蔡邕心知肚明,科举取士可以让天下无论尊卑,无论贫富,无论贵贱的士子都有机会为国效力,所谓集思广益,亲贤远佞,官场不应被特权垄断,一个清明而开放的官场风气,是应该聚天下有才之士殚谋戮力形成的。

正因如此,蔡邕才对戏志才对张松的偏见义愤填膺,他不能容忍一个于国有利的政策从一开始就打上了争权夺利,铲除异己的烙印。

听完郭嘉的解释,蔡邕也恍然大悟,他只知道张松是益州士子,却不了解张松的家族做过什么,郭嘉所言听起来危言耸听,可细细一想,也不无道理,郭嘉在,益州还能处于稳定,郭嘉若不在,除非有枭雄横空出世,否则益州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最后遭难的,还是百姓。

“蔡公,张松的事情我会妥善处理,我不需要他为我尽忠效力,终有一天,我会与诸侯们有数不尽的生死大战,我若兵败灭亡,也不希望追随我的文武也落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他们能为天下苍生尽力,能为百姓出一份力,在我手下和在其他诸侯手下效力,其实都一样。张松,只要他安安分分心怀百姓而做事,我是不会刻意排斥他的,我用人原则很简单,任人唯才,张松可以暗中恨我,甚至可以独自来刺杀我,只要别煽动百姓跟着他走上不归路,别把他个人恩怨牵扯到百姓身上,我仍然敢用他,但是他要是做出为祸百姓之事,张肃的下场,只是一个警告。”

这番话听起来虚伪至极,郭嘉真的不在乎手下的忠诚吗?他在乎,但不能强求,如果他只能任用对他完全忠心的人来做官,那他治下十四郡恐怕有一半以上的郡县都无人可用,郭嘉对自己如今的地位和身份十分清楚,权谋,兵法,对他而言,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知人善任,御下有方,作为君主,气量首先不能低,他心里容得下兄弟,容得下功臣,也容得下在他最得意时赐给他惨败的刘表,而人心隔肚皮,他要是容不下一个真心投效的张松,还有资格与曹操这个招降纳叛出了名的枭雄逐鹿中原吗?

乱世之中,时势造英雄,不少名不见经传的英雄豪杰都在苦苦寻觅明主投效,对他们而言,文武英杰,投效谁实际上没多大不同,只要能够一展所长出人头地就行,只有很少的人坚持着理想与自以为是的正义,郭嘉招贤纳士,先收其人之才,能不能再收其人之心,他不敢夸下海口能让所有人都归附于他,但是,只要来了,肯施展才干造福百姓,郭嘉肯定是夹道欢迎,至于忠诚,日久见人心,郭嘉值不值得死心塌地追随,见仁见智了。

三国时期降将不少,留下忠义美名的降将也不少,此时的人大多还没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死脑筋,郭嘉有自知之明,他若死了,手下的文武难道跟着他一起死?他可不这么想,撇开君臣不谈,手下不少人都是他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兄弟,真要有那么一天,他们能够有个好的下场,郭嘉九泉之下,会感到欣慰的。

张松一事暂且压下,郭嘉既然说了会妥善处理,就不会是敷衍,蔡邕起身想要离去,郭嘉却问道:“蔡公,最近还在修编史书吗?”

蔡邕一听这个,有些心烦意乱地沉声道:“自两年前就搁置了,还不是你干的好事。”

那时,蔡琰入狱,被偷天换日重见生天后,蔡邕夫妇并不知情,为此,蔡邕茶饭不思,正事也耽搁下来了。

郭嘉讪笑两声,继而说道:“蔡公若是有暇,不妨先坐下,我有一事想要请蔡公帮忙。”

公事二人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陌路人,蔡邕以为是关于女儿的婚事,于是坐下洗耳恭听。

想了想措辞后,郭嘉犹豫半晌,道:“我打算在来年开春时兴建一所百家学堂,蔡公若是不嫌弃,我就冒昧请你屈尊前去授业。”

蔡邕一听,灰白的眉头拧在一起,百家学堂?蔡邕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大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郭嘉是越来越过分了,起兵造反是推翻汉朝统治,现在连汉朝统治思想的反都要造了。

“老夫只懂儒学,其他一概不知。”

面对蔡邕像小孩子一样赌气的脸色,郭嘉忍住笑,温和道:“百家学堂,自然有儒学,请蔡公去,当然是请你传授儒学了。”

开放思想不等于否定儒家,华夏礼仪之邦根源也在儒学的影响,就道德层面而言,儒学崇尚仁政,对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人际关系调节等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独尊儒术并非强国之道,郭嘉会宣扬儒家思想,却也会用墨家主张任人唯才的思想来招贤纳士,道家的无为而治同样不可忽视,治理地方则要以法家以法为本思想为基础,练兵治军显然兵家的军事思想更为实际,这与郭嘉一直更为看重智勇双全武将的想法一致。

至于农业为本的农家,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推动学术融合的杂家等等,郭嘉始终认为要培养人才,术业有专攻,成才之道不在于重蹈先贤


状态提示:第五十一章 有容乃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