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四百零五章 在风中(一)
朝那封文笔大气的国表便是出自此人之手。

这些人有的是来自西夏本国汉人,但大多数皆是宋朝不得志的文人,象张元一样,主动前去西夏投奔元昊,严格说,都是正宗的汉奸。杨守素便是其中一个。此人十年科举不中,一怒之下跑到西夏兴州与尚是太子的元昊一番交谈之后,颇得元昊赏识,两人情谊十分深厚。

也说明科举用人的失误。

总之,杨守素肯定是一个人才不但有谋略,还能说会道。仅是因为科举这道门坎阻挡,使他在宋朝无法发挥才干。

对杨守素,郑朗没有那么痛恨,此时国家观念很模糊,忠的不是国家,而是帝君,所以意义无法升华。张元吴昊不同他们是进谏元昊反攻宋朝的罪盔祸首。

郑朗还是忍不住讥讽道:“杨守素认贼做父滋味如何?”

“行知朝廷能容王继忠,为什么不能容属下?”

“你能与王继忠相比?”郑朗嘴角抽搐。记得前世看金大侠的天龙八部,里面记载萧峰时契丹打草谷,真实从澶渊之盟后,边境虽有争执,但契丹人早就断了打草谷这一丑陋现象。其中王继忠作用无可拟代。

每当朝廷使者致,王继忠痛哭哀嚎,要求宋朝向契丹人求情将他带回去。宋真宗考虑到王继忠在契丹的桥梁作用,下诏不准,这才善待其子。正是类似种种王继忠的事迹使北宋前期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郑相公,属下愿意做第二个王继忠。”

杨守素自称属下,似乎……千万不能当真,当真就傻了。

“你能不能做王继忠,我会观之后效。但休想花言巧语打动我,对你们西夏人,我根本不相信。说,你前来为何事?”

“属下是代表西夏前来与郑相公议和。”

几乎所有渭州大小官员鼻子抽动,太无耻了,又将对付范仲淹的花招使出来。一次两次,还有完没完?

“议和啊······”郑朗玩味地敲着桌面,不置与否。

“郑相公去年释放我国太子,就存了议和之心,为什么我来议和,郑相公不信?”

“我说不信了吗?”

“杨守素,说一个故事给你听,有一人得到三百两银子,无处可藏,将它埋到地上,但还怕人发现,于是写了一块牌子立在地面,上面写到,此地无银三百两。”

渭州一干官吏大笑。

然而郑朗没有揭破,沉思一会儿说道:“不是我不信,你们西夏人恐怕是世界上最不讲信诺的人,让我如何相信?不过也难怪,人无信而不立,你们西夏人只是一群不知好歹的饿狼,那有资格称为人类呢?怎能叫一群饿狼遵守信诺。”

“如果那样,只好开战。”

“战就战,契丹与我朝重新议和,不知道你们西夏人用什么来与我朝开战?用你们的骑兵吗?还指望着三川口十几万军队围攻一千几百名宋军,好水川十几万军队围攻七千名宋军的事发生?先是我朝不备,才让你们西夏人得逞。便宜只能捡一次两次,还想捡三次四次?”

去年冬天两战胜利,宋朝便拥有了谈判的资格。

但郑朗心中苦笑,不是自己开了金手指,甚至数年前开圩开海外之矿,使朝廷钱粮比史上更为充足,又利用历史知识,两胜石门川,元昊还真得逞了,便宜捡起来没完没了。

“若那样,玉石俱焚,是郑相公愿意看到的?我不相信,即便朝廷有能力将西夏灭国,大不了国主潜回夏州,卷土重来,贵国恐怕民不聊生。一旦国家衰弱,契丹人看到有机可趁,会不会遵守盟约?”

颇能说的。

郑朗莞尔一笑,道:“似乎如此,但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你也是读书人,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当真你们那个元昊国家灭亡,潜回夏州还能卷土重来?项羽何必自刎于乌江河畔?”

乌江颇是让郑朗感到遗憾,鸡公山与乌江便是在太平州的江对面,因为朝廷官员不得越界的制度,郑朗没有前去瞻仰。

“未必。”

“杨守素,你不相信,我欢迎你们西夏人开战,来,放胆向我泾原路发起进攻。”

杨守素有些焦急,这样下去,无法进行谈判,于是说道:“郑相公,不瞒你说,我朝野利仁荣新薨野利旺荣与野利遇乞想要叛反,被国主斩杀。百姓也民不聊生,国主十分后悔,这次和谈是真心的。你所著的一些书籍我也看过郑相公素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不能让两国和好如初?”

慢慢的讲道理,讲完道理,郑朗还不同意,将消息带回去,三军激愤,那么士气便有了。和谈是假的,争是的出兵大义。

若郑朗真相信更好一旦相信必然不设备,泾原路总共才六万几千兵马,西夏举国来犯,泾原路又不设备,必然大破之。

郑朗沉思,似乎被说动,缄默良久说道:“你们西夏在我境内密布刺探,你们会知道我朝皇帝下过诏书不准任何边臣私自接见你们的臣子,或者与你们西夏进行议和……”

“凡事可破例之。”杨守素说道,心中冷笑你们缘边四个大臣,那一个将朝廷的诏书当作一回事,各玩各的,连你们宋朝的皇帝都快要拿你们四人无辄了。

缘边四人,一个比一个牛气,让杨守素看得也眼红,这样的宋朝臣子,谁不想当啊。

“难办,少年时我说过法度,有法有度,法不可破,度可松动。你们西夏人素不讲信用,我朝君臣全部万分失望,陛下的这份诏书也代表着庙堂所有


状态提示:四百零五章 在风中(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