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四百零六章 在风中(二)

看到一此读者说评史的内容多了,以后尽量改正。一品江山我也在看,文笔不如和尚,讲故事能力也不如和尚,才气不足,无奈。但和尚对宋朝的历史似乎了解得没有我深入。呵呵。这本书总之很淡,应当不是那种虐主的文。即便有争斗,也用好玩的手法去写。有缺点敬请提出,我也在努力改正。力争尽最大努力奉献一本好看的书给大家。顺便谢谢大家的订阅打赏月票推荐票。

杨守素傻眼了,一旦进了京城,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还能不能向宋朝继续用兵?不同意,那么证明自己前来议和,纯是忽悠宋朝的,反而给了眼前这个青年警戒。

怎么办?

他定了定心神,说:“郑相公,我奉国主命令,来与郑相公议和,没有奉国主命令,与宋朝陛下议和。要么,我派人写一封信国主,让他下令,允许我进京一行。”

老小子主意打得蛮好的,在渭州拖一拖,时间争取了,大义也得到了,说不定还能利用他做文章,说好意来议和,却被郑朗扣押,激起士气。他自己呆在渭州城中却快活起来,顺便看一看,能官方刺探出什么情报。到开战前,无昊说不许,将他接回,一箭。个雕。

“无昊是真想议和,还是假想议和?”

“真想。”

“真假何须多此一举,与我谈起什么作用。杨守素,不用拒绝,去京城,两国亿万百姓就指望着你这一行呢。”

“面见圣上,我还要备国书。”

“勿须,我朝与契丹盟誓,富弼也没有带国书去契丹,搭成和议后富弼这才返回京城,带国书与誓书复去契丹,正式盟约。你去了京城,与陛下面谈,大约谈好,再带国书不迟。秋天已到,两国边境互相警戒,布置无数将士,对你国是一个负担,对我朝也是一个负担。早日搭成协议,趁寒冬未到之时,竞相撤兵,对你我两国皆是有利。”

杨守素还想说话,郑朗将他拉起来,说道:“来,来,你远道而来,我来招待你。”

将他拖到一个酒楼,上酒上菜上歌舞伎,每次杨守素想说正事,立即被郑朗用话题岔开。

宴请完毕,将他强行送到驿站安置。

回到家中,即朗放声大笑。

崔娴问他笑什么,郑朗将刚刚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怎么西夏人又来了这一套?”

“有些不一样,这次他们没有指望能谈成功,谈不成功,可以用这个做借口,攻伐泾原路。”

“狼子野心,若是赵德明在世就好了,”江杏儿说。

“杏儿,也未必。赵德明也没有安什么好心,他在位时,改革官制,大兴宫室,只是在我朝使者至时,才撤宫殿题榜,我朝使者一走,立更赭服,鸣鞭炮,擂鞘鼓,吹打还宫,殊无畏惧。若没有赵德明影响,无昊不会产生后来的想法。但赵德明比李无昊眼光更长远,若他继续在位,不会与我朝开战,而是会借吐蕃分裂之时,继续吞并,河湟境内多吐蕃人,两族有世仇,不易吞并,可是兰会二州以及河部局部地区,会被赵德明借机吞并。到时候西夏国力会变得更加强大。若是经营恰当,再借用我朝一些文臣的消积防御,苟且偷安,积累大量钱帛粮食,一旦发难,后果更难以收拾。不要以为西夏士兵没有战斗力,实际很强大的。只是无昊横征暴敛,各部战士心中不服,不肯死战,才让去年两路同时获胜。若是赵德明,万万不会这么做。所以赵德明后祸更重。”

“当年朝廷应当帮助吐蕃。”

“当年只有张齐贤张相公一人说过,不能让西夏得到河西走廊,否则未来必成为宋朝祸害。可无人听。也不能怪朝中大臣没有眼光谁都不能预料到今天。但吐蕃如何危害唐朝的,已经载于史册。于是许多人反而希望他们打得越凶越好,两虎相争,一伤一死。其实说到底,还要自己强大。自己不强大,借助别人的力量怎么可能……”

“有官人在,不怕。”

郑朗呵呵乐了:“四儿,不能乱说,不要说我,就是陛下,也没那么大本领。”

第二天再见杨守素,大约一夜没有睡好,杨守素眼睛上戴着一个大黑眼圈,郑朗就当没有看到,笑mī_mī地说:“杨守素,你一心想做王继忠,此行搭成和议,你就会是第二个王继忠。”

杨守素差一点扑倒。

我还王继忠呢,有可能前面到京城,后面两国重新开战,宋朝君臣发怒,将我的人头落地。

但不去不行啊,看这架势,自己再推三阻四,这个小宰相能派人将自己捆到东京汴梁。

苦逼的上路。

一上马,就开始狂奔。

郑朗若有所思,小子还是不安好心,快点去京城,走一下过场,然后从延州返回西夏。

若是动作快,无昊未发兵之前,时间上还来得及。

不然不会这样狂跑。

想到这里,写了一封密奏,将杨守素此行的用意说出来。然后说了一句,陛下可观群臣智愚。

有没有这个智慧,此次是一次大好的观察机会。若是有军事天赋的话,也能看穿杨守素的用意,若是没有,多半相信杨守素的话。那么陛下就可以根据这点用人。

有忌讳,未说,仅说了这八字。

又说了务必将此人留下,等战事打响后进行责问。但又说了不可扣押与斩杀。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宋朝自己不能坏了规矩,若那样的话,自己出使契丹,有宋朝前倒,自己休想返回。


状态提示:四百零六章 在风中(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