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未杀,是时机未到。
李楶与韩存宝当场脸se惨白了,如他们所想的那样。郑朗又喝道:“将他们拖下去。斩!”
然后冷肃地看着众将。
韩存宝嘴唇哆嗦了一下。终没有说话,倒是李楶跪下哭喊饶命。
郑朗继续冷肃道:“我非是诸葛亮,君更非是马谡,若你仅犯下马谡之错。说不定我还能宽恕你。”
临阵脱逃比不听安排更可怕!至少马谡虽不听诸葛亮的安排导致惨败,还敢战一战。
二人斩首示众。
随后西夏三路大军就到来了。
速度很快。
这一战无论西夏或者宋朝对速度要求都很高,战争拖得越久,费用越高。郑朗拖不起。并且到了八月份,从此以后湟州大河南北天气渐渐冷下去,又是高原作战,一旦拖到冬天来临,对宋军会很不利。
西夏更是如此,虽有多路军队主动进驻边境地区,将鄜延环庆泾原路兵力拖住,可是宋朝军队很多,还有关中的兵力,还有京城的兵力。拖得久了,宋朝大军源源不断而来。西夏军队就会凶多吉少。
也有财政的压力,西夏用兵成本很低,但也要成本的,并且秋收在望,大批壮丁拖在战场上,影响了收割。
但局面没有外人想的那么糟糕。
西夏兵士上马是兵,下马是民,并且计算数量时也将押运粮草的计算在内,不过西夏军队多是以掳获为供给,也注定了他们战争时间不能拖得很久,尽管会使用兵成本进一步下降。
而宋朝不一样,兵士是兵士,押运的民夫是民夫。这一点与唐朝一样,就象薛仁贵兵败大非川,有人说是没了十万唐军,有人说没了五万唐军,两种说法都是对的,五万正规兵种,五万是押运粮草的民夫。
也就是说西夏计算宋朝兵力时说只有七八万人马,并没有将民夫计算在内。
并且西夏计算有误,王韶征河州时用的是正规宋军,那怕是蕃兵。那是河州,但对付西夏,并且保卫家园就是两回事了,比如征讨瞎征,俞龙珂即便参战,也是观战xing质,即便对付木征也是如此,王韶也十分自觉的,不会调动他们族人参战。然而对付西夏,俞龙珂会有所顾忌么?再如古渭城活动的兰毡部族,因为西夏看重渭河川之水草,于是侵地为牧,常为兰毡所掠,西夏谋攻,兰毡倒戈降宋献城,西夏甚至威胁宋朝,古渭本我地,朝廷置州于彼,有违誓诏。兰毡眼下未必会对宋朝有多忠心,然而西夏大军来犯,他能不拼命么?
这些蕃人羌人也许军纪差了,可是用他们来守城,问题却是不大。
还有,西夏号称二十万,实际是十五万,这十五万军队中大多是来自兰州、龛谷与西使城、会州的兵力,有蕃人,有羌人,还有少数汉人。真正西夏核心兵力不足五万人,最强悍的铁鹞子只有一万五千人。
一是这样会使得速度更快,二也是节约成本,并且能借宋人之手,进一步削弱这些部族的实力,利于统治。不过战斗力却会下降。
但也不好说,例如西使城首领臧花麻(有人说西城使在龛谷北阿干城东,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那时龛谷与马衔山都归于西夏,王韶不可能游说向宝迫降西使城,因此它就是后来的定西城),他不但恨宋朝更恨王韶。
并且西使城虽有水川,但多是山区地形,以陇中苦甲天下闻名中外,十年九旱,就是那一年不旱,可能还会受山洪暴发危害,他也渴望将部族扩大水草丰美的渭河川地区。此人乃是一个坚定的忠夏反宋派,一旦攻打宋军,他帐下数千雄兵会比西夏本土兵士更出力。
对西使城,无论郑朗或者章王,都很关注,不仅是臧花麻是陇中一个不安定的因素,而且西使城地理位置很重要,北控兰州,南连陇西,西通陇右,东接会州。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战斗先从结河堡与通渭寨两翼打响。
因为某种战略安排,郑朗并没有立即动援当地百姓参与。主要防御力量还是在古渭城,这里集中了大量军械武器粮草,包括郑章本人就呆在古渭城。两翼的力量很是薄弱,因此必须要求结堡与通渭寨坚守十天。十天后可以从两堡撤向后方,但这十天内不能让两堡失守。
顶在两堡的将领一是刘绍能,二是王原。昔ri郑朗手下四大家将杨家兄弟王家兄弟,四人多次出生入死,王直三人身带残伤,淡出军界,只留下王原一人。
也许王原不算是名将,不过有很好的实战经验。因此章楶让他防守通渭堡。不过郑朗心中还有些担心,因为东路的西夏军队将领乃是李清。对李清史书记载得不清楚,只记载了一件事,建议李秉常让出河南之地,换取宋朝支持,让梁氏杀害。但郑朗手中有一叠厚厚的资料,以一个小兵起家,多次立下军功,慢慢上位。因为是汉人,又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因此前期让很多人忽视,这一点与后来的韩世忠十分相象。
但此人军事能力不可小视,至少是与鬼章是平级的大将。
不知道王原能不能将通渭堡守住十天。
可是战争已经开始,李清速度最快,比西路军队还要提前一天到达通渭堡下,向通渭堡发起了猛攻。([m.2345xs.cc 2345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