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悍赵>第八十章 下马威

(实在不好意思,今天有点事儿要忙,到了十点多才腾出空来开写。我想着反正十二点之前也发不上来了,所以就多琢磨了一会儿。谁知道这么一琢磨就到这个点儿了。嗯,明天,不对,应该是今天得抓紧了。)

正文:

云中谣传的后续影响很快就显现了出来,赵王何八年四月初一日,王旨命司空署在邯郸北门外辟地营建官衙,以所在地命名为云台署,权力直接出自赵王,具体事务则以相邦赵胜代掌,上卿徐韩为“亲为视事”。由于是初设衙门,云台司官比五司命低一级受下卿禄,却并不受五司管辖,属于独立机构。

云台所管辖的事务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叫做“视众僚事以风闻谏言”,也就是代表赵王监察赵国各级文武官员,以此为依据进行赏罚,按后世的说法也就是督察院之类的部门。然而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卿大夫们哪个不是耳聪目明?当从不同渠道得知云台公开的人员大都与赵胜此前在赵王默许之下私募的刺马军有极大牵连时,谁也不会再怀疑这就是赵国版的冰台。

不过这样一来大家反倒放心了,毕竟就算没有云台之前,赵国历代君王以及赵成和李兑这样的权臣也都各自有不同名目的密探组织,就算再往下的封君卿士大夫们暗中也不缺这样的人手,只不过如今赵王学着秦国的样将这种组织半公开的正规化了而已,其实与以前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

不相干的人自然对此并不十分关心,但他们不关心却不等于没有人关心,当司空署得到王命以后还没有公开的时候,赵造、赵谭等人便已经通过种种渠道得到了消息。这一下子让他们吃惊不小,没用过多分析也已经料想到,这时候赵王突然要建什么云台来给刺马军正名,明显是在赵胜撺掇之下针对云中谣传来的。

果如他们所料,当云台衙门还在规划尚未施工之时,云台署就已经正式运转了起来。由于新任命的衙署下卿司官冯夷未在邯郸,云台佐贰中大夫刘元等人在对暗中分散在各地的人员组织迅速正名以后,立刻便将手插到了云中郡北征大军之中。

与此同时,朝堂里也是风起云涌,数天之内已有不下一二十卿士大夫公开向赵王表示反对新建衙门。他们的理由很充分:如今各处需用极大,国赋捉襟见肘,不适合大兴土木。然而所谓有攻就有守,反对者固然群情汹汹,但支持者同样针锋相对,理由也很充分:如今李兑之祸余波尚未完全平息,又正值四敌环视,北征未成之时,集缁缕之事使国用大增,更需借此以正众僚之风,从而稳保社稷。

该不该建云台之争确实热闹,但令人意外的是,参与其中的都是中下层卿士大夫,包括三公六卿五司命在内的赵国最高决策者们却都很默契的保持了沉默,以至于到了最后,不但赵王何表现出了极度的厌烦,就连那些跟斗鸡似地掺和进去的卿大夫们自己也觉着无聊,最终只能偃旗息鼓,两相罢兵,以热闹开始,以沉默剧终了。

这些人自然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掺和到这件事里去,而站在他们身后黑影里的那些人当然也清楚这场热闹最终的结局。虽然这结局实在让人有些尴尬,但事实上双方幕后指使者的目的却都已经达到了,那就是赵造等人要让赵胜他们明白,自己对赵国朝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从而使赵胜不敢过于嚣张,去借云中谣传的事彻底翻过天来。而赵胜同样要让赵造他们明白,自己不当面明指并不等于就会容忍他们暗中的小动作。虽然这只是双方在不得以之下半遮半掩地小规模暗中摊牌,但正如赵胜所说,既然大家都没翻脸,只是为了点小利益争来争去,并不会伤了多少和气,那么自然还是“一家亲”的。

于是在双方共同的默许之下,云台第一个公开动作终于在云中顺利展开,虽然只是抓了十几个传谣的裨将都尉官帅中士,并且顺便通过云台与赵王以及赵胜的关系进行“现身说法”,使那些“赵王兄弟为军权反目”的谣言不攻自破。但最终真正达到的效果却是奇佳——此后朝堂氛围之中虽然隐隐有些异样的味道,但不管怎么说,过了不太长的一段时间以后总算又恢复到了以前的平静之中。

在朝中军中热闹无比的时候,“置身事外”的赵胜却极其高调地离开邯郸到齐国出使去了。这次出使的目的自然是因为天下局势出现了微妙变化,魏楚韩宋各国的态度已经使秦齐两国陷入了较为尴尬的境地。这一场仗虽然还有打起来的可能,但赵国的压力却减小了许多,为了分化瓦解秦齐连横,将最大的威胁秦国孤立出去,赵国还需要做出高姿态给齐王一个台阶下,从而将他拉出连横重新归队到合纵里去。

不过这高姿态也有讲究,秦齐连横的架子毕竟还在那里撑着,如果运作得好,以至于重新改变韩魏各国的态度,他们依然可以揍赵国得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赵国派地位低的人去起不到作用,但若是由赵王提出亲自在边境上会见齐王的要求却又显得赵国心虚胆怯,反而更会坏事,那么最好的选择便只能是赵胜这个相邦出使了,毕竟不管是连横也好,合纵也好都只是暗底下的运作,在还未稳妥之前没有谁会高调地拿到台面上来,这样的话齐赵自然还是好邻居,正常的使节来往并没有什么不对。同时从另一层意思上来说,秦国秘密派往齐国的是相邦魏冉,那么赵国要想达到相同的效果,当然


状态提示:第八十章 下马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