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核武皇帝>第242章 尖端人才
民地、保护国的通商待遇,但法国毕竟不是一个工业出口国,包括其作为资本输出国的地位也在一战后被大幅削弱,双方对等,那肯定就是国占据大的优势。

法国国内对这个事情的反对声浪还是很大的,最终能达成这一同盟条约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中法继续维持同盟条约之后,作为回应,英ri也加强了两国同盟的合作,随着国的造舰速度加快,本则同样被迫增加了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其实中ri两国的巡洋舰都不便宜,特别是像抚顺级这种装甲巡洋舰,基本就是小号主炮的准战列舰,随时可以通过更换主炮变成战列舰,从一开始也就直接奔着战列舰而去的。

抚顺级一艘的造价是700万中圆,本类似重巡洋舰的造价大致相当,双方一口气都增加了四艘,于是从1925年开始,中ri海军竞赛就再次被点燃,对本而言,维持这样的竞争就要每年多开支五千万ri圆的海军经费。

国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海军军费顺势增加到5.2亿中圆,占央财政总预算的8.5,本则重新的被迫扩大回30左右,等于是没有签署《华盛顿条约》。

本真没有必要这么做,因为在一战结束的时候,中ri经济规模对比是7.85:1,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到了1925年,本又被打回原形,中ri经济规模对比再次扩大回9:1的差距,而且本经济目前来说也不是以前那么繁荣式的增长,虽然受大宗商品和全球物价下滑的影响,国的矿业和农产品的出口有所下滑,但国的经济增速还是比本快啊,整体情况也比本好很多啊。

国毕竟不是过去的大清朝时代,在这么大的差距下,本非要生搬硬套中ri甲午战争的对比,继续坚信自己能够打败国海军,这就真的很不明智。

当然本也有自己的道理,因为它的国民经济基本就是靠军工业在拉动的,军费开支增大对经济的短期刺激作用是很明显的,可长远来看呢,不能说你这几年刺激一下经济之后就靠海军优势和国开战啊。

虽说中ri海军开支相差不大,但国在陆军和空军的开支规模也是非常惊人的,陆军军费一直维持在每年3.5亿中圆的水平,空军军费在1925年则是1.2亿中圆。

中ri军费之中还存在几个很特殊的问题,一是**费的科研开支很大一部分是内阁工业科技部支出的;二是**费背后存在着两个隐形的翅膀,一个是新华公司和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资本;二是军垦系统。

中华帝国央军部的军费盈余信托管理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国的军垦系统规模也是很庞大的,这两点是本完全无法难对比的。

所以说,本和国搞军费竞赛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除非本还准备卯足劲扩大到一个水平就同国打一仗,再像中ri甲午战争那样逼迫国割让领土和赔付一笔巨额赔款,怎么可能?

本是一个很聪明的国家,但智商低起来的时候也很惊人。

时代毕竟是完全不一样了,宋彪也没有将中ri之间的海军竞赛太当回事,1925年的夏天,他还是继续带着皇室家族前往庐山夏宫度假,并且在庐山召开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中外友谊会议。

这个会议邀请了在华工作的448名外国专家、顾问,向他们授予中华帝国荣誉勋章和帝国友谊纪念勋章,以及皇家科学院终身院士资格,这里面最著名的莫过于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先生在华工作了14年之久,在这十四年中,他取得二十多项非常重要的突出贡献,比如说国的电气铁路工程、大型水利电站工程、无线电通信工程、电子雷达工程、电子管计算机工程、35kv高压输电工程、区域电网工程、同步电动机、高效调控交流电动机工程,在这些项目中,尼古拉.特斯拉博士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电气铁路、大型水电站、区域电网和调控交流电动机等项目中,他都是最主要的项目总工之一。

这些工程对国发展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长远的,四五年内看不出特别明显的效果,十年二十年之后,差距就会非常明显,比如说机床工业,没有第一流的电机就不可能有第一流的机床。

国机床工业这些年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在世界范围内居然能和美德抗衡,除了长达二十年的深耕外,电机领域的突飞猛进也是一个非常主要的直接原因。

除了特斯拉之外,大多数的一等荣誉勋章的获得者都来自于德国冶金、化工、机械、电气、动力、船舶和内燃机领域,特别像是弗里茨.哈伯博士,为了躲避战犯追究,他在一战结束后就通过荷兰转道国。

在国内的这几年,哈伯博士的主要工作还是继续研究合成氨工艺及煤炭化工领域,国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氮肥生产国,对于农业的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巨大作用,这里面的很多功劳就要归功于弗里茨.哈伯。

弗里茨.哈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殊价值,那就是让国直接获取了一战中的大部分化学武器研制资料和技术。

这些人在帝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他们也享受着非常好的待遇,包括在科研领域,帝国在这个方面的开支几乎是没有底线的,只要专家有合适的项目,通过审批之后,zfu、大学和企业就会给予非常优厚的赞助,在专利技术的保护和分成收益上,那也绝对没有任何问题。

很多技术在比利时、荷兰这样小国真的赚不到多少钱,但在国,很多小的技术突破都会带来不菲的收益,


状态提示:第242章 尖端人才--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