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的海韵职院很热闹,人来人往,到处都是穿校服的学生。在不了解内情的人眼中,临近开学,海韵集团又有变动,学生们提前返校很正常。可是如果他们知道这所学校一年到头都是如此,肯定会瞠目结舌。
“哎呀,怎么会歪成这个样子啊。”即便看了无数次报告,简越亲眼见到时,仍忍不住摇头。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经常出国走走,会发现所谓的中国人缺乏创新能力是一个伪命题。中国向来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能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重理论轻技能的教育模式雪上加霜,普通学校培养出来的几乎都是半成品,无法直接派上用场。这一缺陷在某些行业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机械制造。有人说是体制造成的,有人说是民族文化造成的,有人说是民族体质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五金机械类企业来说,深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很无聊,现实摆在眼前,如果不想一味做低端,就必须解决中高级技工匮乏的困局。
想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跑得比对手快;社会观念短期内无法改变,想找到更好的苗子进车间,必须舍得花本钱;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精神不可或缺,同源的员工配合更默契;想稳定技工队伍,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替他们排忧解难,海韵教育基金会、海韵职业技术学院和齐悦慈善基金会便是这种思路的产物。
94年3月,海韵职业学校在澄溪文化路成立,办学层次为中专。97年9月升级为大专,名称相应变更为句江海韵职业技术学院,由大专部、中专部和基础学部等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大专部下设机械工程、农业与食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建筑与规划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文社科等九个系。
院长由海韵教育基金会主席伍冠威兼任,副院长有三名——常务副院长孟志涛博士,副院长兼教务长黄罗安博士,副院长兼财务长潘凯驰博士。
98年3月,海韵职院在澄溪高杜镇即现在的高杜街道桐子山脚下开建一座占地面积达1520亩的高标准校园。2000年3月,一期完工。2001年5月,二期完工,建筑面积达32万平米,固定资产总值四亿余,是江南省基础设施最先进的职院;也是师生比最低的职业培训机构,平均一个老师带12名学生,即便中专部也是小班教学,一个班最多25人。
海韵职院采用双元制教育模式,除部分细节根据实际进行了小幅修改外,其他几乎都是德国职业培训模式的翻版。关联企业需要多少人,就培养多少人,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
简越不是理想家,在原始规划中,海韵职院主要为内部服务,为大集体培养中高级技工、助理工程师和中低层主管。孰料第一批学生还没毕业,立宇集团便失控了。更没想到的是,由于他的偏执——从不相信有推行不下去的好模式,海韵职院毕业生的思维模式和做事习惯与其他学校的毕业生不怎么合拍,在海韵集团和齐悦食品经常被排挤。嫡系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关系户,离职者众。受教育背景拖累,愿意聘用这些离职者的企业寥寥,部分毕业生于是联合创业,更多的人则回到学校,在校办企业做事。
随着教师和毕业生的增加,海韵职院的校办企业越来越多——汽修厂、五金厂、模具厂、轴承厂、紧固件厂、电子厂、电机厂、农场、食品厂、餐厅、娱乐城、书店等等,甚至还有服装厂,俨然是个小社会。海韵投资总经理章旭锋火上浇油,只要申请者提供的商业计划书具有可操作性,有求必应。不过师生们一般不会去找他,因为职院有自己的创业基金——澄溪志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孟志涛牵头弄的,顺便占点口舌上的便宜。
纯以规模而论,海韵职院校办企业群是同类院校中最大的产业集团,固定资产过两亿。员工也没有外人,清一色地在海韵职院读过书。每次新生入学,迎新会都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抢人会——不是社团抢人,而是校办企业抢人。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校办企业就是学校内部的特殊社团。当特殊变成常态时,怪胎于是诞生了——海韵职院除职能部门外,几乎都在赚钱,包括校医院。因为协调机构是志桐投资,y组称之为“志桐系”,职院内部则自称“志桐集团”。
与有限公司为主的立宇系不同,志桐系以个体户为主,大多小而精,运作模式偏向于社团,甚至可以说是帮会,与海韵职院密不可分。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志桐系的工作服与海韵职院校服的款式相同,校服每增加一款,工作服同步增加一款,两者之间的区别只有内部人知道。
海韵职院的校服款式多样,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着装。因为这些校服质地精良,又便宜,大部分学生将其作为常服,于是校内变成了校服的天下。仅校服一项,职院每年就要给学生补贴500余万,用的都是小金库的钱。
校办企业有税收优惠,志桐系利润不低,职院小金库里的钱不是个小数目。问题在于,钱赚了很多,税交得太少。志桐系2000年净利达5500余万,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只交了72万。桐子山有些偏,山高皇帝远,等税务部门发现时已经迟了,查不清楚了。自此之后,这个将“产学研用”四字真经念歪的团体便上了重点税源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