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果然如卫景离所料,刚开春没多久,陵国境内就先后出现了好几起暗杀事件,而被杀对象无一不是朝廷派到各府的钦差、当地豪门户主。
紧接着,最晚平定的耀川府境内米市面市突然动/荡,米面价格暴增,百姓陷入了吃不起粮的窘境当中。
暗杀事件和米面市动荡集中在七日内全体爆发,大明宫应对的举措还没下达,关押在天牢里几个月的顾善道也在狱中惨遭割喉。
守备森严的天牢都能出现暗杀,着实让朝堂上下恐慌不已。而奚茗却对此嗤之以鼻。
她太清楚了,各府诸多官员的死亡、米市面市混乱和皇甫萧有着绝对的关系,而这顾善道的死嘛……那可就是出自卫景离的手笔了。
自从做了监国,卫景离就密切关注着明国的动静,不出所料,没多久广济县潜伏的隐卫就传回消息,说广济县潜入了不少明国客商,这些客商登记在案的最终地点各不相同,遍布全国各地。他们的落脚地点看似毫无交集,实则却暴露了最大的破绽——所谓欲盖弥彰,大概就是这样吧。
于是,卫景离果断下令常澄府、永宁府、江滨府各口岸的隐卫提高警惕,分别跟踪不断进入境内的客商、走卒,同时下派人并不怎么好的官员抵达各府、各县处理重建事务。
说白了,皇甫萧想要猛扑,卫景离就给他下了诱饵,而且饵料很足,足以将皇甫萧本人从黑洞里钓出来。
接着,国内各府、各县就像是事先说好了一样,两日内死了八名朝廷命官。
同时耀川府十一城的大米和面粉都被不同的富商全数买尽,粮铺无米面,百姓则无处可买、无粮可食。
这时候,各城新开的米铺开张,出售“独家”大米,价格高昂,但仍供不应求,一时间耀川府的经济几近崩坏。期间,排队买米买面的场面过于混乱,还发生了好几起踩踏、斗殴事件,伤者无数,连药价也在无形中被抬高了。
高居大明宫的卫景离立即作出指示,一方面命紧盯明国“富商”的隐卫出手解决了他们,一方面动用国库,高价将耀川府全部的米、面买了下来,再按照常价格正常出售给百姓。如此双管齐下,再派遣真正有能力的官员到各地主持大局。
这边平了混乱局面,卫景离也动手了——派人暗杀在天牢内的顾善道简直如踩死一只蝼蚁,轻而易举。
不过,顾善道的死本身没什么价值,他死后留下的“供词”才有价值——
顾善道死后,朝廷对外公布了他的供词,供词里他交代了此前与大皇子卫景乾所做下的伤天害理的事,包括结党营私打压忠臣、利用职权买卖官职、在洪熙年间的水患期间大发国难财。
这都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供词里他承认,当年紫阳钟家的灭门主使是卫景乾和他,而且先皇的驾崩也是卫景乾、皇甫萧和他私下密谋的结果,这其中,当年刘夫人的暴毙、马淑妃被害死就是王皇后的“杰作”了。
这份说词,半真半假,亦真亦假,听到局外人耳朵里就是——事实。
如此“供词”一出,举国震惊。
此前这一系列悬案的疑点都在顾善道的“遗言”里得到了解释,逻辑严谨,时间、地点、人物、动机完美无缺,简直无懈可击。黔首百姓对此深信不疑。
局面发展到这里还不是卫景离最想看到的结果,他又加了点“料”——顾善道被关押了好几个月,自然是早就招供了。而之所以不发公告、不判刑,其实是要保护他到秋后再行刑。因为这份“供词”里牵涉到明国当朝天子,若是发告,那么皇甫萧就顶上了谋杀陵国国君的罪名,是杀人犯,他还怎么坐他的龙椅?
所以,皇甫萧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暗杀顾善道。只是他没想到,这份“供词”早就掌握在卫景离手里了。
如今顾善道一死,卫景离立即将“供词”内容昭告天下,声称要给陵国的数万万百姓一个交代。
不用卫景离过多暗示,舆/论便导向了皇甫萧。百姓自然而然地将此前和顾善道死于同一时间的官员、耀川府的混乱和皇甫萧联系在一起,认定他是始作俑者。
一时间,陵国群情激奋,恨不得家家出壮丁,组队杀到明国灭了皇甫萧。坊间也不知是谁先传出这么一首童谣:“明国皇甫,欺我河山;扬我国威,死不休战!”
卫景离精心准备的所谓“供词”和前面一系列的铺垫都起了效果,如此一来,根本不用劝导民众重新操戈征战,响应者即应接不暇。
不仅是陵国境内,皇甫萧几次三番挑衅陵国的事也传到了其他国家,各国的主事者一方面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皇甫萧盯上的人——连陵国的卫稽他都敢设计弑杀,这个疯子还有什么是不敢的?另一方面也暗暗祈祷卫景离最好能一举弄死皇甫萧,别留下个野心勃勃的君王让大家伙终日人心惶惶。
如此一来,国内群情高涨,国内、外舆/论目标明确,陵国出师有名,攻伐明国简直已经上升到了咸宁大陆上万众瞩目的程度。
箭在弦上,强弓紧绷,不得不发。
这时候,卫景离终于长呼一口气,笑着对奚茗道:“时机成熟了。”
奚茗知道,跨国之战正式开始了。
没过三日,明国方面就传来了消息——陵**已然登陆陵国,正在口岸集结。
这一消息直接震慑了诸国,没人想得通,陵国的速度怎么那么快!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