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洪水后已补种豆菽应时,之前收获的粟米虽有损失,但半数尚在,都已颗粒归缸,现下职正在驱使耕俘收货大麻,当无恙。只是前有贼敌偷袭我竹筏,掠走了十数只,现正组织工俘和少量饲俘在工匠的带领下,在几里外的新舍区伐竹架桥、制筏,平整道路,复建棚舍。”大农办胸有成竹的回复着。
“好,随我往新舍区一查究竟。”五叔说完在大农办的引领下,徐徐往舍区行去。
一路上五叔看着洪水肆虐过的部落,若有所思地问道:“遭袭时,我方可有损失?”
“耕俘遇袭都四散逃遁,只是阵亡了四个艄公,劫掠了二十来个艄公。”大农办赶紧答问着。
看来古人也和后世的人一样,尽量汇报好事和成绩,问题和损失则是轻描淡写地说说。
向东沿着圣山的边沿行进了大约半个时辰,掩映的青山迎面而来,山坡上的杂树林枝叶繁茂,眺望山间一条清澈的瀑布一泻而下,几条清新的水溪交织着汇入南面不远的河水(溪河)之中,再与原来舍区的河流(圣河)汇合后,流入我们部落的主河流——蟒河(就是我娘房舍南边那条河)。
但见溪流两边砍伐后的树墩星罗棋布,工俘们正在清挖着。北面山下用砍伐的树木搭建的议事厅已初具规模,清挖树根后在原地准备搭建的大片茅舍,工俘们正在用石夯打着地基。有人正两人一组,用竹干串着树干粗的陶筒,颤巍巍地从原来的房舍方向往这边抬运。
有一间房舍已经建成,两间正在搭着挡板,准备打制舍墙,旁边工俘们用大木铲和石锄和着混草的墙泥,准备放入挡板内一层层地夯砸成舍墙。我兴致勃勃地走进新建成的茅舍仔细观瞧,茅舍呈圆方形,西南面有一个灶台,贴着外墙有四段陶筒叠落而成的烟筒贴墙矗立,烟筒顶部有带洞的淘盖碗反扣着,防止下雨进水,陶盖碗可以转动,夏天孔洞朝北,冬天孔洞朝南,用以防风。
灶台的火坑贯通墙面底部,屋里是灶台面,屋外是生火,续柴灶口,屋顶并不像后世非洲人那样的圆草房顶,而是北高南低一面倾斜的坡顶,只是在房顶的北侧有一个很短的反倾斜面,便于遮蔽风雨,房顶用劈成两半的毛竹干正反扣接搭成,在靠近北侧的房脊上反扣着半圆的毛竹干以便遮盖住房顶毛竹的结合部,然后在其上铺设草帘子,再糊上泥土,增强防晒、隔热、保温能力。房舍没有窗户,门朝南开,有一个竹编的门用麻绳绑在门柱上,便于开合,冬天门上加草帘子保温。西墙灶台外用竹木搭建有一个小草棚子,放置杂物、工具、小家畜等,也为生火添柴遮风挡雨。真可谓是就地取材,简单实用。
这与后世复原的古代房屋造型有一定的出入。毕竟后世古代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能通过地面遗迹进行推测,主要是通过随葬品考古挖掘。像陶制烟筒这样的器物难以放入随葬品,毕竟谁也不愿意生活在烟熏火燎的环境里,所以随着地面设施的破坏,自然也就消声灭迹了。
竹草结构的房顶主要是就地取材,随着后世温度下降,竹子生长带南移,也就不可能再建造了,后世又历经万年,竹草遗迹早就灰飞烟灭了。这里我更为古代社会化的大协作生产方式所折服。众人分工合作,井井有条地规划、设计、建设和使用生存、生活设施,想来万年后的后世也不过如此。,想来万年后的后世也不过如此。
新建的茅舍湿气很重,我也不能在里面呆太久,只好匆匆离开。
“小大人,您让我好找,右库办来了,五盟主让您快到前面去,有要事商议。”大农办急切地说道。
我和大农办边走边聊,“这里山清水秀的为什么不早点搬过来?”我问道。
大农办解释道:“正因为山林多,野兽出没也多,每年这里都有军壮被熊、狼还有虎、豹等咬死,去年吾等部落的一棚壮士就在这一带消失了,连尸首都没找到。”
“那现在要在这里舍居,该如何是好?”我问道。
“只有把这里的树木砍伐掉,再挖一些捕兽坑,慢慢地驱赶野兽。”大农办感叹道。
“好了,那边五盟主在等您,下职还有事不能奉陪,您赶快过去吧。”大农办说吧,急切往回走去。
“下职见过小军旗。”右库办施礼说道。
“哦,柯儿来了,吾等正商议着部落物食和重建之事。好吧,库办接着说吧。”五叔说着示意右库办。
“按五盟主的提议,大祭司同意三部落暂时裁撤,三部落和五部落的妇孺暂分为两部分,大多数约七八百人今秋收获之前暂居六部落,已经来到这边的百十多妇孺暂居原五部落棚舍内,这样五部落军、俘和妇孺总计六七百人,抢出粟米、物食尚有半数,应可应付秋收之前的食用无虞。大祭司提命援粮暂缓发运,因大盟主在后退之时,把三部落的物食全部分发给部落族人,以防不测。其中大部分妇孺和物食都安然带到了六部落,暂时无忧。只是大盟主为保部落妇孺、物食,全力阻敌,负伤在身。”右库办说到这时哽咽难言。
一个仅有一两百残壮,又带着近千妇孺的人,需要抗击近六七百人的亡命之徒。结果还能支撑到援军到达,自身建制尚全,大盟主伟大啊!
不过又一想不对啊,我赶忙问道:“柯儿有所疑惑?按库办所言,两地相加的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