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辉煌之世>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西洋海战 (中)

此刻美国海军的主力部队大都集中在了西海岸与大明海军太平洋舰队对峙,他们的主力舰队要保护美国本土的安全。但是为了尽可能的给欧洲战场提供支援,美国海军还是咬着牙抽调出舰队为运输船队提供护航。

实际上此刻担任北大西洋航线护卫任务主力的是英国海军和德国海军的舰队。美国海军亲自担任护卫任务的情况并不多,不过这次ws79运输船队就是由美国海军担任护航。

此时的盟国海军在经过与强大的大明海军持续数年之久的激战之后已经损失惨重。海军强国的日本海军几乎已经全军覆灭,法国人剩余的海军力量基本上都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保卫着自己的南部国土。而一直都碌碌无为的俄国海军的黑海舰队被围困在了塞瓦斯科托波尔,其波罗的海舰队却因为战舰的设计理念的原因无法进行长距离的远洋航行,根本无法担负起大西洋航线的保护工作。

最终出任主要护航任务的还是英国海军以及德国海军。当然了,实力不强的荷兰丹麦等国的海军也加入其中。只不过他们的力量过于弱小不值一提罢了。

张诚在大力支持建设潜艇部队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为潜艇部队提供各种先进战术。以这个时代潜艇的技术水平而言,他们在攻击大规模的运输船队的时候最佳的攻击方式就是集群攻击。简单来说,就是现代时空历史上经过了战火考验的狼群战术。

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尽可能的集结潜艇部队围攻运输船队,这样可以极大的分散护航舰队的实力并且获取巨大战果。当然了,这种战术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缺乏大型水面舰只的支援而只能是一直处在被动偷袭的地位上。在面对盟军护航战舰攻击的时候除了逃跑并没有别的选择。

而一旦逃跑的话就会失去战机。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潜艇来说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毕竟就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而言,他们可没有潜射反舰导弹和自导鱼雷可以去攻击水面战舰。

而且这种战术一般都只能够在晚上光线不强的时候使用。毕竟白天的话有很大的可能会被发觉踪迹,从而给自己的潜艇带来灭顶之灾。尤其是在护航战舰之中拥有航母的情况下。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飞机才是潜艇最大的敌人。

现代时空历史上德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海战之中最终落败,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水面战舰的配合。如果当时的第三帝国海军拥有一支强大的,能够与潜艇部队进行有效配合作战水面舰队的话。那最终的战争走向可就是难说了。

三月七日上午九点三十分,位于方人胥潜艇编队最北方的编号419大马哈鱼号潜艇发出电报“发现盟军运输船队。”

这个时代里的大明海军潜艇部队可不是德国海狼们。大明的潜艇部队拥有充足的支援力量。大明海军派出了为数众多的袭击舰在整个北大西洋游弋,这些战舰在接到情报之后会由海军部来安排加入可能的攻击序列之中。

大明海军的袭击舰一般都是由拥有高航速和大航程的战舰担任。这种战舰在遇上敌军的时候一般都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而且因为其速度快。很少有盟军战舰能够追的上。当然了,如果盟军的护航编队之中有航母的话那就两说了。

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屡屡在大明海军手中吃亏的盟国的实力已经不断减弱。因此此刻哪怕只是护航航母也很少会出动掩护运输船队。因为航母的数量不多需要集中起来应对大明主力舰队的挑战,所以除非是非常重要的船队,例如运输大批兵员的船队之外。其它的护航船队很少能够得到航母的护航。

为了应对大明海军的袭击战。盟国在格陵兰岛上和冰岛,法罗群岛以及爱尔兰岛上都建造了大型航空基地,部署为数众多的战机部队不断的在大海上巡航为运输船队提供支援。

不过这种支援因为飞机航程的原因并不能完全覆盖住整个北大西洋,还是会在运输船队的航线之中留下很大的一块空缺。大明海军的袭击基本上都发生在这种空缺区域。

虽然大明海军大西洋舰队已经被大幅度的加强了,但是其实力明显还不足以全面挑战整个大西洋航线。毕竟此时大明海军的主力部队依旧还是集结在太平洋地区与美国人的舰队对峙。再加上地中海舰队也要分走一部分的实力去封锁法国南部和黑海,所以此刻大西洋舰队的实力还不足以和整个欧洲海军决战。

因此,大西洋舰队并没有派出主力舰队北上封锁航线。因为那样的话,驻扎在斯卡帕湾的英国舰队和驻扎在普斯茅斯的德国舰队必然会全军出击切断大西洋舰队的后路,逼迫其进行决战。对于大明海军大西洋舰队来说,现在还不到其进行决战的时机。他们的攻击依旧是以潜艇部队和袭击舰为主。

方人胥在接到电报之后立刻下达了出击命令。他的支队所属六艘潜水艇开始转向向着盟军运输船队的航线前方快速移动准备在其航线前方设置阵地伏击运输船队。

大规模的船队在大海上航行都是有其固定航线,只要得到了其航速航向的目标就能够很轻松的计算出拦截路线。而且潜艇部队可不是水面战舰,他们必须潜伏绕行进行袭击,而不能像是水面舰艇一般直接冲过去开火。

今天北大西洋上空被浓密的阴云所笼罩,大风夹杂着大雨在海面上肆意肆虐。狂暴的天气极大的影响到了盟军运输船队。不但其本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西洋海战 (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