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坊内的主道分南北、东西二道,笔直交叉呈“十”字形,将坊区分为四片。共济学堂在西南片区。叶梦得等人从西直道入坊,需要经过两个巷口。
坊内的主道修得很宽阔,虽然不及外城大道,但容三辆马车并行还有余裕。显然,工部在建造时就考虑了交通问题。即使坊内的支道、巷道,也需容两辆马车并行通过,以免发生壅堵。
主道两边的房屋建得很规整,毗邻主道的都是两层楼的商铺——官府统一规建,避免商家乱建侵道,参差有碍观瞻,又有烟火之危。由太府寺市易司或售或赁给商户,以收回营造之钱。这时多数商铺内还没有多少人,因坊户们迁置过来才四五天,多数还在忙着安置家里,只有像米铺、卖厨扫用具的杂货铺这类商铺先头人比较多。
街道上的行人也比较少,就连货摊都没几个,倒是有不少孩童和半大小子在街道上喧闹、嘻笑着跑来跑去——新家和新地方给了他们无穷的新奇,早就忘却了几天前被大雪压破家屋时的惶然不安。当一大群官人骑马进来时,立即引起了这些孩童们的注目,呼啦啦地跑到街道两边站着,脸上带着畏惧的神情,却又忍不住好奇地翘首打量着这些骑马的人。
七八个衙役跑步在前面开道,虽然没有举着“回避”的牌子,但道上的行人都很有眼色的远远就避到一侧。二十多名身穿京卫军服色的侍卫佩刀持枪随护左右,双眼虎视眈眈瞪着周围,气势凌人,嚇得人不敢靠近。
便有人认出前面一位红袍大官正是临安府的朱大尹,畏惧之心立时减了,纷纷躬□去行礼,声音参差起伏,“拜见大尹!”“拜见大尹!”……
这是发自内心的真心诚意。
朱震捋须笑了笑,回首道:“赤府很得人心呐。”
朱跸面上毫无得色,神情端然地回道:“官者管衣食安居,心中有民,民心便有官。”
朱震侧了侧马,以便和后方说话,语气有些慨然道:“善。圣人云,仁以爱民,怀仁治天下。——官府有仁,百姓才有义。吾等士大夫以治学而治天下,便是求仁义之道广及天下呀。”
“相公说的是——官府有仁,百姓才有义。”朱跸道,“而今朝廷对灾户妥善安置,建‘安居屋’以令居者有其屋,即施仁以爱民,故而百姓心中自有朝廷。是故,天下官员人人施仁爱民,则国家无乱贼之患矣。”
“然。子曰,仁,‘爱人’也。”朱震看了眼行在左边的叶梦得,“仁以爱人,政以惠民,相公以为然乎?”——快点给钱。
叶梦得呵呵一笑,“然也,然也。朱公莫急,该有的终会有。”
言下之意是不该有的也别想多要。
朱震吹胡子瞪眼,“你这个抠相公!”一急下将朝官们给叶梦得取的诨号也叫了出来,“去年建安居坊时怎不见你锱铢必较?”
叶梦得表情端然,“今时不同往时。朝廷虽有开源,花费却也愈大。一进冬月,各处都在要钱。慈幼局要钱,福田院要钱,居养院要钱,安济坊要钱,漏泽园要钱……。自南渡以来,每年花在‘保息’上的支出,已经超出两百万贯。帐不算细些,便没活头了。”
他说的“保息”,即国家福利制度。
从周代起,便有保息之制。
《周礼》记载了六种“保息”之法:“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经由历代发展,在宋朝得到最大完善:
一是慈幼局,收养孤儿、弃婴、流浪孩童,以及家贫无力抚养的婴儿;
二是福田院,收养“鳏、寡、孤、独”者,重点是六十岁以上无人赡养的老人;
三是居养院,收养残疾人,以及生活无着的难民、饥民、贫困者;
四是安济坊,收治“有疾病而无告者”,即无钱治病的病人;
五是漏泽园,由官府购置墓地,安葬在居养院和安济坊中逝去者,以及民间孤老疾病而死后暴露沟堑者我的长孙皇后。
包括唐朝之前的朝代,也有恤孤养疾之类保息,但多是临时性救济;但宋朝的保息是以法令规定各府、州、县必须设立,并且有完整的收养制度和救济标准。
南廷建立后,又对上述保息之法做了完善和扩展。其中:
慈幼局的儿童要一直供养到十五岁成年;福田院的老人要一直供养到送终;对于安济坊收治的患者,病好后给钱米路费遣返还乡;对于乞讨者也予以救济,居养院“遇冬寒收养,至春暖放散”……
这些规定增加了朝廷在保息上的开支。尤其冬月还要增发柴炭钱,而饥寒贫疾者也比春夏时节多——一过九月,各州府都在嗷嗷要钱。
除此之外,还有军人的保息之法。
这是卫希颜提上的奏议,两府多番会商,几经争议,最终形成法令,即《帝**人优抚法》。主要优抚制度有四项:
一是战亡将士抚恤制,规定不仅有品阶的武衔能享受,没有品阶的一般士卒也能享受,并且提高抚恤标准,包括战亡将士的子弟免费入官学;
二是建忠烈祠,凡战亡将士,灵牌皆入忠烈祠,世世代代享受参拜祭祀;
三是设荣军院,凡军士退役后,若有伤残疾病而家中无人或无法照料者,则由荣军院优恤赡养,直至终老;
四是建荣军园,凡是在荣军院终老病逝又不能归葬家乡的,皆入葬荣军园墓地。
法令颁布后,军中士气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