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匠心道:炮弹的耗用也不小啊。
当然,论远程杀伤力,当然是火炮厉害。而且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往往是因为敌人受伤更多,一击致死的是少数,更多是失去战斗力斗魂九霄。在战场上,即使只是弹片擦伤,在缺乏有效的止血救治下,也是会失去战斗力的。
卫希颜冷静的声音继续道:“一轮迭次炮发八十弹,交叉火力覆盖半径不到一里,伤亡人数二百以下。”
三位大匠听得暗自抹汗,这种目测力,当真比千里眼还千里眼。
沈元听出卫希颜话中的不满意,回道:“若要增加炮弹杀伤力,便需增加火药量……”如此炮弹重量必然增加,相应的火炮身管、水冷内置管等等也要增幅,火炮重量必须增加,依靠骡马很难运输。
卫希颜默默想念了一下装甲车,暗自唾弃自己——现阶段已经超越了拿破仑时代,她还要怎样呢,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横山兵似乎被两轮炮击打懵了,如果说第一轮挨炮后还有很多人站着,第二轮炮击后就差不多都趴下了。有人哇哇大叫,也有人掩着耳朵,还有人中弹哀呼着。所幸每名步卒都戴了铁盔,有效减少了头部伤亡。
指挥将官已经下了马——骑在马上目标更大,他从地上爬起来,挥刀指向前方,大声嚎叫“横山!横山!”所有能行动的横山兵又都站起来,嚎叫着继续向前冲锋。
炮声又响,阵地上继续轰隆起来。
不断有横山兵倒下,但活着的都不怕死的往前冲,仿佛鲜血更激发了他们的凶悍,也或许是忖摸着前进后退都是死,若是前进战死家人还能得到补偿,而后退的逃兵就没这个待遇了。
七八分钟后,最前面的横山兵终于冲到宋军步军阵前,但迎接他们的是宋军的弓箭——有条不紊地,瞄准,发射,几乎每弦声响,必定倒下一人。宋军步射弓箭手的准头,几乎已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除了严苛的训练外,也是被火炮给刺激出来的,再不努力,没准在远射攻击上就会被火炮手给取代。
在卫希颜默数的六分钟内,南军炮营共发射了四百八十发炮弹,平均每分钟一炮。这个发射频率并不高,是炮营指挥官在提高精度下,牺牲了速度。
“如果不是出于威慑和打击士气的目的,往阵地上倾泄炮弹只能是浪费弹药。实现远程的精准打击,才是炮兵的意义。”这是卫希颜在军校炮官课程上的话,被记入了炮官指挥手册中。
阵地上硝烟弥漫,三千横山兵嚎叫冲锋的声音沉寂下去。
第一回合交锋,北军阵亡三千人,南军无伤亡。
但种瑜脸上并无喜色。
作者有话要说:更激烈的,还在后面……
再说起火炮,某都觉得想吐了,资料看得太多反胃了~~~~后悔一开始没列表格,将各种大炮、各种炮弹、各时期的火炮性能神马的都列出表格,就不用来来去去的反复查了,既费精力又费时间。哎……还是怪运筹学学得不好啊。
ps:关于欧洲火炮的发展
火药是十三世纪末才从中国传到欧洲,所以欧洲火炮应该是从十四世纪才开始发展的。然后磕磕绊绊,直到十六世纪才弄出了铸铁炮,不是因为铸铁的性能比青铜、黄铜好,而是价格不贵,用铜造炮欧洲人承受不了造价。
这时制约大炮最重要的短板就是炼钢技术,似乎直到18世纪中期,欧洲人才发现了坩锅炼钢的方法,然后制炮的钢铁材料才发展起来,于是才有了最早的克虏伯钢炮。
正因为钢材料的制约,所以拿破仑时代的火炮还大多是滑膛炮(线膛炮的射程是滑膛炮的1-2倍)。事实上刻膛线的技术并不难,但制约的是大炮身管的材料,如果不是钢制炮管,就很难承受线膛炮的膛压,尤其是螺旋膛线,因为发射时炮弹会在炮管内自转,增加初速度,这种膛压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