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重生吕布一统三国>第553章 献帝皇后伏寿

孙策在这一年时间里,已经由一万人马发展出五万人马,为了不惹怒吕布,继续从吕布那里得到援助,这五万人马的中下层军官全是从原来吕布派出的一万人马里面选出的,江东兵团基本上也沿袭了z军的编制与作风,纪律严明,作风硬朗,再加上这五万人马里有一半都是从丹阳郡招募的,丹阳自古民风彪悍,江东兵团的战力比民风软绵的荆州兵高出一大截,孙策又谨遵吕布军令,只留了一万人马交由程普、孙静留守后方,自己与周瑜各带两万人马,沿江向上,猛攻江夏,黄祖乃是盛名虚士,那里敌得过孙策与周瑜二人,过不多时,就岌岌可危,赶紧派人前去向袁绍求援。

袁绍大惊,江夏是荆州的东大门,一旦江夏失守,荆州便如同解开衣服的女人,肯定被孙策的江东兵团蹂躏,袁绍深知孙策跟自己有杀父之仇,万一孙策攻取了江夏,肯定会对荆州大开杀戒,到时候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根据地必会元气大伤。

袁绍跟诸位谋士商议该如何应对,因为袁绍的没注意,他麾下那群谋士再次党同伐异起来。

逢纪、审配主张继续攻打洛阳城,他们说“孙策、周瑜皆是年不过二十的黄毛小子,料想有什么能耐,黄祖乃荆州名将,必能将江夏城守住,现在是进攻洛阳的大好良机,若是迟疑,吕布z军将洛阳防御加固,我们荆州军只能望而兴叹。”

郭图、许攸、荀谌则提出要暂缓攻打洛阳。而是要转回援救黄祖,他们说“孙策、周瑜能以弱冠之年,在一年之内横扫江东。足见其能,黄祖虽是名将却并无过人将略,将骄兵惰。不是孙策对手,万一孙策周瑜攻破江夏,江东军侵入荆州腹地,而那时若是无法攻下洛阳,便会腹背受敌,根基不稳,会异常危险。”

两边的谋士都说自己有理,袁绍本就是一个智谋短浅又缺乏决断能力的家伙。他想了半天,最后决定两边都听,分兵两路,一路攻打洛阳城,一路援助江夏黄祖。

当袁绍做出这样均衡的决定,麾下谋士却难得地统一了意见,一致反对。因为兵力分散为兵家大忌,兵家讲究的是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想要左右逢源两边都得胜果,往往会两边都惨败而归,袁绍这次虎躯一震。表现出难得的果断:“我意已决,两路出兵!”

袁绍麾下谋士郭图负责军事情报,从郭图在洛阳城里安插的细作传来的情报,袁绍发现吕布在洛阳城里兵力微薄,吕布这次似乎只出动了三四万人马,而这三万多人马还要监控那些军心不稳的西凉军,真正能够投入到一线战场跟荆州军作战的将士恐怕只有两万人。

郭图负责的军事情报组织刚刚组建不到两年,还是从无到有的创建,跟吕布授意郭嘉、贾诩创建三年并传承大汉皇家密探捕风组织的军情司相比,郭图的军情部差的不是一星半点,郭嘉、贾诩可以自豪地拍着胸脯对吕布立下军令状:“主公想让袁绍知道的情报,我们一定会传送给郭图,主公不想让袁绍知道的情报,他们休想知道。”

贾诩做情报工作已经有三年时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个毒士在这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上将自己洞察人心的特长发挥得凌厉尽致,袁绍郭图安插细作在洛阳城里一年不到,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袁家蓄养的死士转化成的细作成了双面间谍。

袁绍非常信赖郭图,对他麾下细作传来的情报深信不疑,因为吕布一直都极力掩饰自己的兵力,所以袁绍从来都不知道吕布现在到底有多少兵力,也根本不清楚吕布真正的兵力部署,他能知道的都是吕布愿意误导他的。

袁绍从郭图那里知道吕布在洛阳地区能够调遣的兵力只有两万人,却不敢掉以轻心,因为吕布在讨董联盟时的表现让袁绍心有余悸,即便荆州军在袁绍的严格督促下严格训练了两年多的时间,袁绍心里清楚,荆州民风偏软,且多是从世家私兵聚集起来的,单对单,一个荆州兵绝对不是一个z战兵的对手,所以袁绍准备倾发十万大军攻打洛阳城。

袁绍现在有三十万大军,其中四万人马是在江夏郡黄祖手里,有两万人马由麾下大将蒋义渠、吕威璜等统领着在武陵郡讨伐叛乱的蛮夷,有两万人马镇守在上庸郡以当益州牧刘焉,有三万人马守在庐江郡西边以当扬州牧袁术,有两万人马由文丑统率把守颍川郡、汝南郡来对付ri益猖獗的黄盖、魏延游击兵团,襄阳、江陵这样的大城池里还要留守两万人马,其他大小城池关隘又要留兵把守又去了两万人马,袁绍真正能够调动起来的人马只有十三万。

袁绍便派出三万人马由蔡瑁、张允统领前去支援江夏的黄祖,来抵抗孙策周瑜的四万江东军。

攻打洛阳这一路,袁绍准备御驾亲征,他命大将颜良领两万人马为前锋,大将淳于琼领两万人马为后军,自带六万中军,准备攻打洛阳城。

前来投奔袁绍一心以为袁绍会待他如上宾的阎行甚是失望,因为袁绍认为阎行是来自西凉的粗野武夫,是跟董卓一样的货se,并不以阎行杀了董卓为他袁绍报了叔父袁隗之仇而对阎行有任何感激之情,袁绍又以为阎行屡败于吕布之手,并不理会阎行的主动请缨,把阎行丢给淳于琼负责押送粮草。

阎行深以为耻,对袁绍非常不满,但阎行麾下的金城兵只有两千多人了,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

袁绍的十万大军分驻各地,都要赶到南阳郡治


状态提示:第553章 献帝皇后伏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