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大宋皇商>第一百七十三节:离开秦州赴任
了折家军的称呼。”

“自折德扆从太祖朝起,就任永安军节度使。后其子折御勋在太宗朝又任泰宁军节度使,其弟折御卿于太宗淳化五年升为永安军节度使。”郭景修如数家珍地向王诩说道,“如今的秦州观察使折克行便是折御卿重孙,和其从子知镇戎军折可适依旧是延续着其族的光荣。卫戍着大西北的安宁。”

郭景修说完。眼神中不禁有种由衷的崇敬。

而王诩自然也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关于折家军的历史,折氏一门自宋绍兴九年,上溯到唐末,世守西北,达两百余年,历九代之久。如再前推到唐初,则达五百余年。当十数代以上了。后人称之“簪缨不替,其勋业彪炳史册,旧绝千古”

不过王诩知道的东西,目前还算不得历史,折家军正如红日当空,乃是西军的主力。算起来知镇戎军折可适也算是他王诩的半个下属了。

看来拉拢了种家军,折家军亦是不容忽视,还须得一视同仁,王诩想着,到了渭州,应该就能把秦州的事照搬过去,惠及更多将士。

“那种家军又是如何呢?”王诩继续问道。

“种家军虽无折家军这般悠远的历史,不过亦算得上是满门忠烈。种家开山之人当属种世衡。种世衡在仁宗天圣年间知武功县。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百姓竞相迁居南山躲避。种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武功人善骑射始出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这便是种家军的开始了。种世衡颇有谋略,抵御西夏建树颇丰,是故世人称其为‘老种经略相公’。种世衡死后,其子种谔接过了种世衡的担当,继续与西贼作战,累功升至鄜延经略安抚副使,世称‘小种经略相公’。那日和邵牧兄斗酒的便是种师道,种彝叔便是种世衡的孙子,种谔的侄儿。”郭景修说完,捋须浅笑。

看来种家军和折家军均是西军的顶梁支柱,若是拉拢了他们,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今后要在西北做一些军队的改革和变法,都会容易得多,王诩细细地留意下了郭景修说的一切。

“如今的种师道和折可适都是能征善战的骁勇之将,为人更是正直不屈,宁折勿弯,邵牧你那一计对伤兵下的人情药,可是正中两家的下怀啊。”郭景修说着,很是赞赏地看着王诩。

王诩连忙摆手谦让。

就在二人谈笑之时,农文在远处朝着王诩招手,王诩会意地辞别了郭景修,走了过去。

“公子,德祥说李勉该写的已经写完了。”说着,农文将一叠纸交给了王诩,继续补充道,“李勉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等等”王诩将农文拉到僻静处,略略地翻看了一下李勉写的东西,大多是他跟俞沁尉的往来,找了好半天,王诩终于找在最后一张纸上到了他要找的那个人——秦州步军十将陶金田。

王诩选出了和俞沁尉以及其他与军队无关的官吏的材料部分,交给农文道,“将这摞纸着人送到凤翔府的提刑司,记住要做得隐秘些。”王诩自然不想处理掉俞沁尉还惹上其他麻烦。

见农文收好之后,王诩又补充道,“告诉黑虬,他可以动手了,让德祥处理好后事,莫要惊动了其他人。”

“是”农文应了一声,随即就离开了。

王诩看着手中的纸张,左思右想,决定先去打探一番有关于陶金田的底细,他并不打算将陶金田像李勉一样处理掉,或是像俞沁尉那般交给官府,或许留着会有其他作用。

王诩揣好李勉写的东西,又找到了郭景修,为勉郭景修多疑,王诩和其闲聊了一阵才牵扯到正题,“伯永可知秦州有一十将名叫陶金田?”

“陶金田?没有听过此人。邵牧何故这般问起?”郭景修一脸的疑惑。

“秦州官吏众多,伯永怕是记不得了吧?”王诩笑着说道,但心头似乎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妥。

哪想郭景修一扬手道,“陕西五路,文吏不敢说,武馆只要有品级的,我郭景修绝对能给你认出来。”

“伯永此话当真?秦州没有一个叫陶金田的十将?”王诩急急地追问道,险些就要出手抓住郭景修。

郭景修不明所以,被王诩忽然的表情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当然没有说笑,邵牧你这是怎么了?”

“哦,没什么,就是听下人说起了,所以顺便问问。家中还有一些事,我就先告辞了。”还没等郭景修开口。王诩就匆匆辞别了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离开了知州府。

身后是郭景修嘱咐再过两日就要去渭州的呼喊。

此刻,王诩的心情参杂着懊悔和愤怒,后悔自己万不该如此鲁莽地下决定。

垮上了马,王诩一路飞奔朝着百鹤斋而去,他只希望郭景修记错了,或是黑虬没那么快动手。

王诩风尘仆仆地赶到了百鹤斋,连马都还没有拴好。就忙不迭地蹿了下来,一路直直地朝着里间跑去,刚一进庭院,瞬间就愣在当场。眼前,德祥已经在指挥着几个蕃人,抬着一个裹得厚厚的麻袋从西天间里走了出来。

“公子。您怎么来了?”农文一眼看到王诩,就走了过来,再瞧瞧王诩有些发愣的眼神,直勾勾地看着裹得厚实的麻袋,好像明白了什么,但似乎又不完全清楚。

“李勉…死了?”王诩看也没看农文,犹自不信地问道。

“嗯,照着公子的意思。让黑虬动手了。这尸体还要德祥处理吗?”农文觉得王诩似乎哪里不对。出言问道。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三节:离开秦州赴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