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我的父亲叫韩馥>三十四曹嵩之死

曹操的父亲名叫曹嵩,字巨高,沛国谯郡人氏。高速更新 ..

他的父亲夏侯睿,母亲颜氏,曹嵩是夏侯睿的此子。夏侯睿本是南阳令,为官清廉,家境贫寒,后因党争被罢免,到颜氏诞下此子之时,竟无力养育,只好委托兄长夏侯巍将嵩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就被改名为曹嵩,这也就是曹操姓氏的来由。

曹腾虽然身居高位,却不是一介权宦,他器重人才礼贤下士,颇得各地名士的赞誉,这也是曹操后来以一介宦官之后却并没有因此而声名狼藉的原因。曹嵩自幼跟在曹腾身边,自然耳濡目染,也算是知书达理,少年老成。

曹嵩曾经举孝廉而出任荥阳令,但是后来却因故而丢官,但是很快就以义子的身份,承袭了费亭侯的爵位。倚靠曹腾的关系网,加上得体的待人处事,曹嵩便开始一路官运亨通,直到桓帝末年已经官拜司隶校尉,到了灵帝即位之后,更是先后升任大司农、鸿胪府,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和礼仪,位列九卿权势极重。

曹嵩并不像乃父那样为官清廉,多年为官以权谋利,曹家可谓富甲一方。东汉末年,朝廷大行买官卖爵的制度,曹嵩并不满足自己九卿之位,便耗费万金为自己谋得一个“太尉”之职。太尉已经是“三公”之首,曹嵩有此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

虽然在后世人眼中,曹操的光芒彻底掩盖了乃父,但还是留下了“生子当如曹孟德,养子当如曹巨高”的名言。

曹嵩中年得子曹操,虽然最初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儿子。觉得他年轻气盛,没有功名却爱舞枪弄棒,总是给自己惹麻烦。但是在山东吕伯奢(后来被曹操误杀了满门,并留下宁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名言。)举了孝廉。后来得以出任洛阳北部尉,负责城内治安。曹操赏罚分明,对于刑律十分严苛,更设立五色棒狠狠的整治了一下洛阳那些纨绔王孙公子,把京城的治安治理的井井有条,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华。曹嵩这才对这个儿子刮目相看。从此鼎力扶持,甚至不惜倾尽家产为他疏通关系、联络人脉,为曹操后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十常侍乱政,西凉军窃据关中。致使司隶战乱不休。曹嵩为了躲避战乱,携带全家老幼避难于泰山华县。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刚刚占据兖州的曹操和徐州陶谦发生争端,虽然一时还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彼此间的摩擦却是一直不曾停止过,而华县就处在两军之间的最前沿。

次年,也就是兴平元年。陶谦为了躲避战火。准备带着次子曹德和妻妾一同逃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但是曹嵩毕竟是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就算是隐居到了华县那也有如黑暗中的烛光一般耀眼夺目,根本不可能掩盖自己的光华。尤其是在和兖州曹操交恶之后,徐州一系的将领们就一直都在暗暗监视着曹嵩的动静,颇有软禁来要挟兖州的企图。

负责华县守御的是徐州都尉张闿,他在归降徐州之前曾经是黄巾余孽,所以对于杀人越货之类的勾当自然是得心应手。在守御华县期间,他就已经对曹嵩丰厚的家资十分垂涎,趁此时机自然很快就纠集了部分士卒,在半道上趁夜对曹家老小发动袭击。

曹嵩此时还不知道行踪已经泄漏。所以在逃离华县之后就变得松懈了许多,竟大大方方和曹家老小正借宿于一座寺庙之中。当夜,张闿率领麾下部曲将寺庙团团包围,然后便举火杀进庙中,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不留活口。

曹嵩于后院听闻前堂杀声震天。惊惶失措,找来木梯准备和夫人邹氏和姬妾赵氏越墙而逃。可惜,嵩年老体胖惊惶失措之下,竟然几次攀爬都未能顺利爬上墙头,很快被破门涌入的乱兵砍死。

这一夜,曹家自曹嵩而下,此子曹德一脉尽数数十口人尽皆死于战乱之中。张闿做下如此恶事,自然知道兖州和徐州都不能容下自己,所以在夺下曹家巨额的财富之后,便率领着自己那五百旧部逃往淮南而去,只留下陶谦这个冤大头去承担曹操的怒火。

要说,陶谦本来就是袁术的盟友,与曹操这个袁绍的小弟天生就是死敌。两个人从讨伐董卓联盟开始勾心斗角,及到豫州争夺战之时,更是为了自家老大而大打出手,早已经结下了无法化解的深仇大恨。此时曹操刚刚夺下兖州大业,正踌躇满志的准备大展拳脚,而偏偏徐州就是目前最为合适的发展方向,两个人之间早已经是剑拔弩张,随时都可能爆发强烈的冲突。

所以,在演义中说陶谦听闻曹操父亲被自己部将所杀,顿时大惊失色,急忙遣使前去解释,根本就是不可尽信。其实陶谦虽然对张闿的私自行动十分不满,但是在心底对于曹操父亲之死还是暗自感到高兴的。不过,陶刺史毕竟是文人,十分重视自家的名声,所以还是尽快遣使将曹家老小的棺木送回兖州,并亲自写下文书向曹操表示此番杀戮与自己无关,完全是张闿见财起意,谋财害命。

曹操哪里肯接受陶谦的解释?一来不忿于父亲、家人的惨死,二来为自己进军徐州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曹操根本不肯接受陶谦的解释,悍然发动了对徐州的战争。而怒火攻心的曹孟德,更是喊出了:“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皆屠戮,以雪父仇。”的口号。

曹操大军以夏侯蔼、于禁为前锋,所到之处屠戮百姓,挖


状态提示:三十四曹嵩之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