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盛世皇商>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次拼布(一)
二十个大方块,黑色隔断,方块里是九宫格不同颜色的方块布;郑嬷嬷的别出心裁,被面上是一幅画:农家乐。农村的房子,场院里都是玉米,还有树和一只猫、一只狗在看场;宁桃的被子是深浅不同的菱形搭配在一起;鬟儿的被子是地毯式花纹,古色古香;髻儿的被子则是方形布块组成深浅不同的长条。各有创意,各有千秋。云儿奖赏给她们每个人一条带盒子的床单。可能真是云儿有了审美疲劳,多漂亮的东西都不在意了,可是得到奖励的人个个都是心花怒放的样子,怎么也闭不上嘴巴了。

评选结果鱼儿得了第一名,是教习嬷嬷里的佼佼者。鱼儿的接受能力相当强,十岁开始就跟在主子身边,经常看主子画画,耳濡目染的也就懂得一些绘画的技巧、色彩的搭配、形象的设计、做出来的拼布作品很有独特风格;

水儿得了第二名,她是很有内秀的人,也属于心灵手巧系列的,正在跟着主子学画画,很有创意;第三名的郑嬷嬷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大小姐,从小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琴棋书画,对问题的理解不是一般的层次;林嬷嬷就不用说了,那个苏绣就一枝独秀了。苏绣也要接触画稿,所以设计拼布图案还是绰绰有余;宁嬷嬷更是心灵手巧,别有新意;就是鬟儿、髻儿对画画也不是完全的外行。她们对好看的、精致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所以做出来的拼布也很有意趣。

这次拼布以床上用品居多,床单、被罩、枕头、帐子等等。改变了布料的原来形态,却比原来的好看多了。比方说原来是一条一条的图案,就把它们和别的、比较和谐的颜色拼在一起,就成了很高贵的图形了;比方说原来不过是小格子布,现在从腰上的位置加上一条半尺宽的大红色布料,把这个红色条布装饰成装火柴的口袋,既好看又实用。如果在加上小动物的布贴画,就更好看了。

拼布也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拼在一起的,起码薄厚别差太多,最好是棉布和棉布拼在一起,化纤和化纤拼在一起。

各位教习嬷嬷的拼布得到两位女主子的肯定之后,教给了自己负责的姑娘嬷嬷,这样拼布被面、坐垫、枕头、靠枕、围裙、童装、拎兜、挂画等纷纷出笼、各具风采。但是所用的材料也是不少的。

经过登记造册,记录在案,将这些拼接的布艺品送到瑞谦的布庄去试卖,不到半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布的本身不值多少钱,但是很费功夫,那也是一个创作过程。大清的女人不是不会做拼布,是缺乏拼布的材料。如果她们手上也有云儿这些拼布材料,拼出来的布艺品也会非常漂亮。

瑞谦一直在注意消费者们的喜好,年岁大的都买大件的、成用的东西,年轻的姑娘媳妇喜欢贴近生活的用品,小女孩就喜好小巧精致的小玩意儿了。

云儿又开始教给教习嬷嬷们用碎布拼花和新样布贴了。布艺嘛,就是围着布打转的。这个碎布拼花和拼大件还不一样,拼出来的漂亮图案都是很小的。比方说花朵、人物、水果、器皿、小点缀等等。可以是窗帘、风景、挂画、福字、绣墩、围裙等等。可以用绗缝机轧出规则缝隙,也可以自由绗缝。做出来的布艺很是漂亮。这样就可以把小一点的布块拼在一起,不至于浪费。

布贴画,原名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画等。底子多用白色,也可以用其它颜色,要看表现的内容而定。布贴画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整洁、明朗,富有木刻版画的特点,和丝绸剪贴画近似。

其实,布贴画在清朝已经有了,仅限于有钱有地位的大户人家的女眷在做,皇宫里的尚衣局也在做,官员朝服上的“补子”也应该属于布贴画的范畴。

云儿带回来的图片很多,她就把图片变成模板。在文化用品的箱子里找到了彩色卡通硬纸,根据图片上的颜色、图形做成了模板,再根据模板的颜色在小丽布头里找材料,裁剪出布贴画的材料。

异域的布贴画很多都是装在镜框里当家居装饰品。云儿带回来的镜框不是很多,眼光落在实用的生活用品上。比方说把布贴缝在拎兜、围裙、抱枕、童装上等,布贴画的内容有花卉、水果、动物、人物、昆虫、鱼类、蔬菜、卡通形象等等。还是先教会了七位教习嬷嬷,再由她们教会府上所有的姑娘嬷嬷。“手巧不如家什妙”,云儿的手上,有的是可以做布贴画的材料,就是从上海买来的那些不规则图形的布块就能做出来好多布贴画了。再加上缝纫机的帮助,更是如虎添翼。很快,玉龙布庄、董记布庄、纳兰百货店的货架上出现了一批布贴画产品,成为京城女性新一轮争抢的商品。面对这些可爱的形象,大小女人们的爱美之心全给勾出来了。

布贴画主要是为了观赏。布贴画的成品是要装在镜框里的,这样就显得比较贵重了。云儿带回来的木线都是喷了漆的,有黑色的、棕色的、紫檀色的,还有白色、金色。都是哑光漆,显得很高档。布贴画不一定都是平面布的,可以立体一点。云儿就用几块红色锦缎里面包了少许的棉花,然后用金线缝在一块黄色底、有古色古香花纹的布面上,很有立体感。装在镜框,里也是很突出的醒目。

这个布贴画就没有大面积地教给园子里所有的姑娘嬷嬷。因为镜框有限,还要派更高档画面。只做了几十个就不做了。

布贴画送到瑞


状态提示: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次拼布(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