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杨毅的这些在当时看起来挺离经叛道的想法和理论,在乔承诏这里不仅没有遭到反驳,还得到了大力的赞同。乔承诏对崇祯皇帝为什么有这些想法除了感到好奇,也非常的振奋。
他的理想,就是通过发展工商业,将税赋的重点征收范围倾斜到工商业上,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此,农民劳作一年,能吃饱饭、穿好衣,就不会去想造反的事了。
古人早就总结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果有饭吃、有衣穿,谁吃饱了没事干,提着脑袋造反啊?
要知道,中国的劳苦大众,一向是很温顺老实的。只要你能让他吃饱饭,不逼上绝路,他是绝对不会造反的。
乔承诏向杨毅表态,他主政户部后,会配合皇上的旨意,全力扶持工商业生产,加大海外贸易程度,开源节流,使国库更加充盈,让户部成为皇上执掌南京朝政的坚实后盾。
乔承诏无论是能力、性格、思想,都没有让杨毅失望。有乔承诏执掌户部,杨毅相信自己进行经济改革,增加税收的想法就能得到较好的实施,并最终收到最大的成效。
六月初八,王承恩保护着59岁的儒学大师、文学家、画家,黄道周抵达南京。
黄道周本来对崇祯帝已经失望透顶,觉得崇祯已经无可救药,大明王朝终究是要灭亡的。他心里的想法,是等大明王朝彻底灭亡的那一天,自己再自杀殉国的。
他心里忠于明朝,却看不起崇祯。他不屑于给崇祯帝当一个唯唯诺诺的官僚,以溜须拍马为能事。
所以,王承恩第一次登门的时候,直接就被黄道周的仆人挡驾了,连黄道周的面都没见到。就算王承恩说他带着圣旨,代表这皇上的脸面,也没能得到进门的机会,简直是牛叉到了天际。
因为杨毅必须以礼相待的吩咐,王承恩又不能直接破门而入。最后,王承恩请了当地黄氏族中的一位老族长出面,才算得以进入了黄道周的家中。
见了面,黄道周连圣旨都不接,更别说下跪了,只招待了王承恩一顿午饭,就要端茶送客。
还时王承恩道终于道出了皇上得到先皇托梦、神仙授课的秘密,才引起了黄道周的兴趣。这个自然是得到了杨毅的允许的,为的就是在普通的游说劝不动黄道周的时候,用这个秘密引起他的兴趣。
然后,王承恩向黄道周转述了杨毅的许多新思维、新思想,以及他的理想,和大明帝国以后的目标。向黄道周叙述了杨毅抵达南京后,削减锦衣卫职权,改革禁卫军,查办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的具体行动,以证明现在的崇祯皇帝与以前的崇祯皇帝的区别。
果然,听到现在的皇上改变了这么多,黄道周还真来了兴趣。如果按崇祯皇帝现在的执政思想做下去,即使只剩半壁江山,未必就不能收复北方、平定天下了。
黄道周决定,要到南京去当面跟崇祯帝谈一谈,看看崇祯帝是真的改变了原来的很多缺点,还是只是在装模作样而已。
于是,黄道周就跟着王承恩来到了南京。
六月初九早上,杨毅在乾清宫接见了黄道周。两人就大明王朝今后的道路,该如何整治吏治、改革军事、经济,减轻农民负担,收复北方、平定天下等军国大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限于历史的局限性,黄道周有些思想未能达到杨毅的高度,比如在扶持工商业的程度上,没有杨毅和乔承诏那么激进。但是,在许多涉及明朝现行吏治、军制、税赋制度的弊病上,黄道周却都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说如果对这些弊病不进行改革,大明朝廷要重新崛起,收复北方、平定天下,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这些弊病,杨毅有些是从ie上的资料早已得知的,有些则一点都不知道。如果不是黄道周指出来,杨毅恐怕一辈子也发现不了。
除了看问题的眼光,黄道周还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让杨毅大为佩服。在见到黄道周之前,杨毅还在为如何实施改革苦恼着呢。
对于杨毅来说,以前就算他想改革,也没有合适人去总掌改革事宜。现在不怕了,黄道周来了,杨毅完全可以将这些事情交给他,去进行实施,自己只要进行监督就好。
当然,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那还得等一段时间。现在,杨毅要黄道周先将礼部工作理顺,然后准备开始科举改革,大力选拔人才,充实江南各省中下层官员。
本来明朝的科举是三年举行一次的,今年还没到科举年,但杨毅觉得明朝的科举弊端很多,靠八股文选拔出来的人才大多是一些书呆子,不敢用啊。要改革,就要许多拥有实干精神的官员,于是杨毅干脆从今年开始直接改革科举的考试制度和方法算了。
还有就是宗人府的事,杨毅觉得专门设立宗人府管理皇亲国戚的事情太浪费人力财力了,就让黄道周在礼部设一个部门,履行原来宗人府的职权就行了。
黄道周跟崇祯帝畅谈了一天后,觉得崇祯帝确实改变了很多,还有得救,也就答应留下来,出任礼部尚书一职,继续为大明朝廷效力。至于科举改革的具体方式,还有很多细节要商量,现在先要去礼部上任了。
于是,黄道周正式到礼部上任,了解礼部的工作,开始掌管礼部大权。
崇祯十七年六月十一,例行朝会上,吏部尚书王铎向与会大臣公布了最近的重要人事任命。如徐孚远任禁卫军军长,授中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