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盛唐神话>第八十四章 把皇帝气晕了

“兰陵王,你带兵犯阙,到底所欲何为?”春明门上,大唐皇帝李隆基厉声大喝,凛然有威。 。

春明门下,萧去病拱手行礼,扬声喊道:“启禀陛下,臣非是带兵犯阙,实乃被逼无奈,有天大冤情,要呈于陛下面前!

臣实不知,我天策军有何罪责,陛下要对我天策军痛下杀手?

逆胡安禄山和幽州叛军,深受陛下恩宠,却不思报效,反而恩将仇报,狼子野心,起兵叛乱,致使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百万汉家百姓惨遭杀害!

陛下何故却要宽宥其罪,? 既往不咎,使其里外夹击我天策军?”

李隆基心中那个郁闷啊,从来没人敢如此质问朕,你这是揭朕的底啊,而且很多事情是做得说不得,被一个臣子这样质问,经此一事,即使平定了这场乱事,朕的权威也将一落千丈!

可偏偏朕还不得不答,朕当了四十多年太平天子,还从来没被人逼到这个地步,若是眼神和怒火能杀人,此刻他已经把萧去病杀死几百遍了。

不过恼怒的同时,李隆基又微微有些庆幸。

没想到天策军有这么强的战斗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转瞬之间就全歼了四万南下的幽州叛军,还活捉了安禄山,这萧去病的军事能力还真是无与伦比。

可这政治智慧嘛,就有那么一丝不足了,简直就是愣头青嘛。竟然想的不是用武力篡夺这大唐江山,而是像个小孩一样,跑到长安城下。诉说委屈。伸冤讲道理。

“朕受小人蒙蔽。一时糊涂,朕实惭恨,幸天佑大唐,未铸成大错。天策军的冤情,朕已知之,天策府的功勋和忠心,朕亦知晓。

自太宗时期起,天策府就赤胆忠心为大唐浴血奋战。兰陵王为大唐立此大功,朕岂能不重赏酬功?朕便封兰陵王为燕王,太尉,征讨元帅,开府仪同三司。

若梁王愿意在朝,当为中书令,武部尚书(兵部尚书),御史大夫,总领朝政;若燕王愿意在外统兵,当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河北、河东道采访使。

燕王有大功于国,待幽州叛乱平定之后。河北一道便为燕王之封地,燕王可自开府衙,自设属官,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李隆基目光炯炯地望向城下的萧去病,心中暗道,这等重赏,你总该满意了吧?

与此同时,李隆基此言一出,城头城下,几万人顿时都是一阵目瞪口呆,一般的老百姓和士兵还不太明白;十几位文武大臣却再明白不过来,这分明就是裂土封王,将燕王这个世袭爵位和河北道打包扎上蝴蝶结送到萧去病手上啊。

就看萧去病会不会接受,或者说上当了。

萧去病心中却是一阵冷笑,心说这是真把自己当操莽了,更可笑的还是,你以为老子傻啊!

如今的局势,李隆基想必也料到,我肯定不会在朝中当什么中书令宰相,肯定愿意在外领兵。他便封我为燕王,封地为整个河北道,自开府衙,自设官员,自己收税,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这是什么?这是将河北道从大唐的疆域上分离出去;还有,最重要的是,这是王莽,曹操,杨坚,李渊等都做过的事情啊,最后这些人(曹操是让儿子曹丕)都篡了前面皇帝的位。

自己若是接受了,不就是告诉天下人,我要做操莽了吗,我为了一己之私,分裂大唐,逼迫君上;而李隆基却一下占据了舆论的上风,大多数人会想啊,怪不得皇帝要对天策府下手,原来是萧去病早就想篡位。

如此一来,本来一天能解决的问题,说不得就要打上十年八年的,郭子仪他们也会一下再次站到李隆基这边,说不得就要死上几百万人,上千万人!

这便是李隆基的心思,以己度人,抛出一个大诱饵,然后重新占据大义名分,舆论风向,不惜死上几百万人,乱上十年,也要保住这个皇位!

再一个,价码一下开的这么大,明摆着就是缓兵之计嘛,明摆着就是哄自己的嘛;更可笑的是,把之前封给李倓的,都封给我,这明摆着是要离间我和李倓嘛,可是做得这么明显拙劣,当老子像杨国忠一样蠢得像猪么?

萧去病和李倓互换了一个眼神,嘴角各自扯出一抹笑意,萧去病抬头望向李隆基,大声道:“陛下,臣为天策府大统领,天策府以守护大唐的江山社稷,天下的太平安定,百姓的福祉为己任,又岂会行此裂土封王,分裂大唐之举呢?

臣所求者,只为匡扶社稷,安定天下!自天宝以来,陛下倦于朝政,先后将国事交付给李林甫和杨国忠。杨国忠自任右相以来,独揽大权,排挤忠良,专权误国,败坏朝纲。

南诏大败,杨国忠掩败为胜;凡朝中官员,有不愿附于杨国忠者,俱被贬谪;朝廷规矩,被其败坏殆尽;杨国忠身兼四十于使职,短短几年时间,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多达四千万缗;关中旱灾水灾,杨国忠隐瞒不报,反收重税;

幽州军叛乱,值此危难之际,杨国忠不思迅速平定叛乱,却收受杜乾运之重贿,举荐其为河东节度使,致使五万河东军惨死,河东被攻破,杜乾运弃城而逃,本当处斩;杨国忠却蒙骗陛下,反诬天策军,继续委其重职;之后更应为嫉妒天策军功劳,图谋四海商社财富,蛊惑陛下欲将天策军除之而后快。

桩桩件件,罪不容赦,臣恳请陛下下旨诛杀杨国忠极其心腹党羽;陛下任用非人,宠信禄山,致使逆胡叛乱,社稷倾颓,


状态提示:第八十四章 把皇帝气晕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