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天才战车道少女>法国对豹式坦克的评估报告

法国对豹式坦克的评估报告

翻译:梦若愁

校对:梦若愁

润色:joay,梦若愁

职业史学家和军史爱好者常常将德国豹式坦克描述为二战中最好的德国坦克乃至二战史上最好的坦克。它拥有着火力强大且精准无比的75毫米高速坦克炮,几乎免疫大多数盟军反坦克武器的正面装甲,并且它那动力强劲的引擎结合宽大的履带和传动系统给予了他超凡脱俗的速度、无与伦比的越野能力以及四平八稳的驾驶体验。这对于坦克手来说夫复何求?

事实上,一名坦克手可能需要的更多。豹式坦克的故事中充满了与机械问题息息相关的案例。在1943年宏大的德国库尔斯克攻势之中(堡垒行动),豹式的首次登场并非昭示着好运的降临。两辆刚刚从火车上卸下,新鲜出炉的坦克便在引擎起火之中毁于一旦!“烈焰洗礼”这一词迎来了它全新的涵义。

任何曾在战场上直面过豹式的美国和英国的士兵对其有着极大的赞誉(如果真的有人会在一个令人恐惧的对手身上用到“赞誉”的话)。尽管从未如同虎式坦克一样成为“战地怪兽”,它于战场上的登场率却更加频繁,并也实实在在的成为盟军坦克手的飞来横祸。然而曾指挥过坦克部队的德国指挥官却似乎对此乏陈可言。

豹式坦克进入了研发上的死胡同。许许多多二战中的载具与武器在战后的数年甚至数十年中继续恣意挥发着他们的剩余价值。并且其中很多关键的设计理念被“借鉴”到了战后的装备设计上。这不仅发生美国、苏联和英国的武器,也发生在了德国武器上——在西班牙与捷克斯洛伐克,德制me-109型战斗机继续进行着生产和研发,其改进版本一直服役至60年代初期。与此同时he-111型轰炸机和毛瑟步枪也在多支战后军队中都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部分德国的装甲车辆的型号,例如半履带和坦克歼击车持续生产了下去并享受了战后的改进。但是豹式却是死路一条。

差一点,却不尽然。

截获了在德国装配工厂被彻底摧毁前运抵的德国技师及零部件,英国于战后成功地装配了少量的豹式坦克。而直到所有的备用部件被用光为止,部分东欧国家的部队装备了被俘虏的豹式坦克。但这些国家受制于苏联的严密控制,并且于战争刚刚结束时在军队建设上受到了

严格的限制。所以东欧的豹式部队多数成为了礼仪部队或变为了战术储备,书面记录中鲜有相关的研发与改造。并且那些东欧国家采用了苏式设计来建造新的坦克生产线,因此最终没有任何豹式身上的工程设计概念被带入进去。

然而在西方,法国也在战后建立了豹式坦克部队。个中缘由,则是因为法国要重建他们自己的民主兵工厂,这带来了从豹式或其他任何可能的德国设计中借鉴灵感的强大意愿。的确,一些战后法国设计流露出了

从德国战时装甲载具上带来的显著影响。但是要决定哪些豹式身上的方面可以使用,哪些方面复制并完善,或者哪些需要被遗弃,法国人成为了验证豹式坦克真实作战能力的第一人。这使法国战后对豹式坦克的观察报告格外的引人瞩目。

背景:战争年代的不同观点

几乎所有曾与战斗中面对过豹式坦克的美军士兵们都表达了对豹式坦克特点的高度赞誉。

截止于1945年,美国陆军坦克兵的无数哭号回荡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耳畔。1945年三月,他就豹式坦克的情况致电于美国第二、第三装甲师指挥官,写到:

我不时的会看到一些记者的短篇文章,其中引用了据称是我们坦克编队中的士官的话,大意是指通常来讲,我们的人认为我们坦克在质量上要远劣于德国人。

大体上,我们的人意识到了雪曼坦克不能够在与豹式坦克激烈的正面对决中存活下来。无论是现役雪曼坦克的火力或装甲都没有可能面对这样的对决、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意识到了我们……并不想要笨重的怪物——我们的坦克已经拥有了良好的可靠性、不俗的机动力并且置于其上的火炮也已经大大的改进过了。他们觉得他们已经开发出了可以使他们利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击败

豹式坦克的策略,只要能够不被突袭,并在受到三至四发有效攻击前找到它。

然而以上的话,仅仅是我从闲谈中得到的初步印象。我写这封信给你们……恳请你们在闲暇时间写给我一份非正式的书信,让我知道……你们的坦克车长、驾驶员、炮手等等,对这些一般性问题的意见摘要。

怀特将军,第二装甲师的指挥官,认为有必要在他回复艾森豪威尔将军之前要求他能够体谅“当他给予(或需要!)美国大兵一个展现自己…装备的任何可能存在的缺点的机会时,所展现出的传统热情”这是因为,对豹式坦克的评论描绘出了一张相当凄惨的对比图。

但这并不只是“美国大兵”所提供的如此悲观的评估。科利尔将军——怀特将军第二装甲师旗下第一作战司令部的指挥官,提供了这个评估报告:

来自第66装甲团全体人员的共识是:德国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在以下几大项上远远优于美国坦克:

·极佳的泥沼通过力。{译者注:flotation于此处特指坦克在泥沼环境下的行进能力}

·更好的机动性。这恰恰相反于对重型坦克缓慢和笨重的普遍认知。


状态提示:法国对豹式坦克的评估报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