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微笑向暖,安之若素>第19章 严打风潮(1)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有些人的青春由头至尾都在平平淡淡中过去,有些人的青春却是轰轰烈烈,可不管是开始还是中间如何的波澜壮阔,最终还是要回归平淡。

严打能否定为是法制不健全时期的产物,仍颇有争议。不管它是否存在负面的影响,但确实解决了一定时期中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它的起源非常复杂,原因各种各样。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大开,各种思潮迅速涌入,饱受****动乱之苦的社会又面临着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大量回城的知青成了待业青年,游手好闲;由于市场经济的自由,中国冒出了许多一夜暴富之人,加上法律制度也不健全,人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涌现了各种各样的犯罪集团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全国各地政府历次展开了针对各种类型犯罪的严打。

对于八零后来说,八十年代初的严打仅仅是从大人们口中说起过往事,完全没有概念。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眼里,大力整顿社会治安、严厉打击犯罪份子似乎只是电视中警匪片的题材,离现实生活还很遥远。即使是真的,那也该是发生在繁华的大都市,与这样一个小城市没多大关系。可是九十年代的严打风潮却让他们亲眼目睹了全国各地政府针对各类犯罪的严厉打击。

起先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新闻联播天天在报导全国各地严打的重点新闻。那个时代还没有多少卫星电视,仅有的那几家也只有大城市才能收看得到,中小城市关注得更多的还是中央电视台,而中央电视台最受关注的就是新闻联播。那几乎成了家家晚饭时间必备的一道菜。

实际的严打风潮持续了挺长一段时间,但是对于安素所在的那个小城市来说,也不过就是一阵风而已。停留在安素印象里的严打风潮就是三个场景:学校礼堂的那个法制教育讲座、身穿制服的警察出现在了学校、宣判大会。

安素记得那个星期一的升旗仪式结束后,学校广播站广播了一则通知。大意就是:全国开展宣传法制教育,本周五下午两点半,学校全体师生在大礼堂集合,参加市公安局工作人员到学校举行的法制教育讲座,不得无故缺席。

对于这样的讲座,学生们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在他们看来和上政治、历史这些课程并无太大区别。初中部、高中部加起来几千个师生集中在大礼堂,比上文化课还轻松,不用做笔记,没有课后作业,你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打瞌睡也没人会说你。

中小学举行法制教育讲座本不是什么稀奇之事,照理来说,它不会给安素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举行这个法制教育讲座的那一天还发生了其它令人印象深刻的事,那就另当别论。

那天上午,一辆警车开进了五中,从车上下来好几个身穿警服的工作人员,并下令关闭校门。据当时亲眼见到的同学说,学校领导与带头的那个警察沟通后,脸色大变。接着,警察便开始执法行动。

警察将全部通道封锁,所有的学生留在教室不得出来,班主任站在教室门口。大部分学生紧张地张望着,可部分喜欢看警匪片想象力又丰富的学生想到是否如电视上演的那样,有不法犯罪分子潜入学校。是不是挟持了人质?又天马行空地想象着后面会不会如香港的警匪片那样派出飞虎队营救。

结果什么都不是。各班老师把班上全、课桌都搜了一遍。同时,各个年级都有学生被叫出去单独问话,有男生也有女生。

面对这样的情景,不少学生觉得紧张又刺激,毕竟这样的场景只有在电视上看得到。但是胆小的学生就不太能适应,明知道与自己无关,还是忍不住发抖,生里突然掉出违禁物品,这样就百口莫辩。

至于被叫出去单独问话的学生,大家忍不住又要一番猜测。

安素他们班上并无异常,、课桌里并没有搜出什么,也没有同学被叫出去问话。不知为何,面对这样情景,安素最先想到的便是向晖。因为公安局到学校搞那么大动作肯定与黑社会脱不了干系。她不禁想起那巷子深处的那辆红白摩托车,隐隐地有些担心。她不停地往窗外看去,被叫去问话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去了又回,但是一直未看到向晖的身影。但是令她意外的是,她看到了彭东俊与葛宇鸿的身影。两人被叫去了许久才回到教室。

论起来,彭东俊与葛宇鸿不过是向晖的跟班,怎么是这两个人被叫出去,向晖反而没事呢?另外,他们两个都被叫去了,涂运喜怎么又没被叫去呢?安素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学校在配合着公安部门的执法行动,这一上午后面两堂课几乎没上,让同学们自习。可是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哪里有心思看书,都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警察在学校折腾了到临近中午放学才离开,同时带走了初三和高中部的几个学生。

中午在去饭堂的路上,安素向净明打听起了今天他们班上被搜查的情况。从净明那儿得知,原来向晖今天根本就没来学校。听到这个消息的安素登时一惊,心想:难道向晖已经被抓走了?她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画面:向晖戴着手铐,被警察押走。这个突然浮现脑海的画面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中午回到宿舍,几个女孩子都没睡午觉,七嘴八舌地议论上午发生


状态提示:第19章 严打风潮(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