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回到明朝当土豪>第六十一章 大同防卫计划(二)

从十月份出兵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李承从浮山带出来的五万大军也经过了数次的战斗洗礼,其中过半年前征募的新兵也逐渐褪去了稚嫩,变成了一名合格的老兵,但是距离身经百战的精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好他们在武器上占了很大的优势。

从上次扩编成军以来,李承更是加快了各种战争机器的研发。他亲自成立了以皮宁为首的科研处,两三百名曾经接触或者参与过火器制造与维修的工匠在李承海量银子砸下去后,不断的研发更新了虎贲军的武器装备。

虽然李承心里想要的那种近乎变态的步枪仍然没有制造出来,但是却研究出来许多衍生产品,比如一踩就会爆炸的触发式地雷以及简易的投掷手榴弹,这两种武器是研究成果中最具代表性的步兵武器,被李承大力生产列装。

大量工匠集中研发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在李承提出要求将炼铁高炉的炉温升高并加入铁矿石进行氧化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有工匠合力研究出了平炉炼钢法,不但提升了铁质,更重要的是效率更高。

而炼制出来的钢,也充分应用到了武器生产上面,体重更轻移动更快密封更好的后填式野战火炮也被研究了出来。

这种火炮被李承命名为浮山野战炮一型,其快速填装发射,更远的射程等优点直接将之前生产的子母火炮比了下去,李承等人在测试了这种火炮的稳定性与操作性后,当即下令要求全军列装此种火炮,同时回收旧式火炮回炉重铸。

钢铁生产的进步直接带动了工业的快速前进,各种工业生产的重要零件全部换成了钢制的,特别是车床,令整个工业园区的生产效率翻了好几倍。大量冶炼钢铁需要铁矿石,浮山附近已经探明的铁矿蕴藏基本不够浮山所使用,李承又派出大量探测队向更远的地区探测矿产。

从征兵后到出征前的这半年多时间,李承一直埋头在浮山发展自己的地盘,除了每隔半月左右就和崇祯皇帝互相写信通气之外,也就在家照顾着怀孕几个月的仲孙凝。结婚后仲孙凝完全发挥出了自己的才干,不但将李承的产业收入支出理得清清楚楚,更是拉着几十个女子,担任起了浮山城孩童教育的教育处长。

李承当初从崇祯那里要来的几十个传教士以及他们的汉人徒弟,也被他安排在了浮山城,并组织了几百个年龄十二三岁,聪明伶俐的孩童跟他们学习。为此李承也单独在城内划出了几十亩地,建造了十余座五层高的大楼,作为一所从蒙学到大学堂一条龙学校,期中包括了近现代学校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学楼、宿舍、食堂、操场以及人造湖小山包全都有,单建造这么一座学校,就花费了李承近二十万两白银。

不过李承觉得,再教育上花费再多,也值得。毕竟这第一批的几百名学童是将来自己构筑的这座擎天大厦的基础。虽然刚开始有许多百姓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让这些红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红毛鬼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是那么靠谱,但是李承相信等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就明白,当初没有送自己孩子进入这所学堂,是他们这辈子做的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两年的时间,在李承呕心沥血的经营下,他的大本营也终于是走上了正轨。军事上,强大的虎贲军是他抵御敌人最有力的拳头,经济上,庞大的产业链从生产到制作到销售也完善起来,主要经营的三大产品水泥玻璃和精盐也行销全国,源源不断的给李承送来白花花的银子,支撑他完成各种各样的想法。

教育上,李承也是不惜余力下了血本,他亲自制订了规定,凡是浮山城居民之孩童,年满七岁必须入蒙学,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蒙学学制为九年学杂费全免,但是每个孩童每年需要缴纳五两银子的食宿费。蒙学九年毕业之后,由教育处颁发结业状,凭此状可以在浮山城各种产业中任职,待遇颇优,做得好的基本三四个月就能把之前缴的食宿费赚回。

蒙学毕业之后,也可以选择继续进入大学堂学习,不过这就需要由大学堂的老师出题考试,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进入学习,大学堂所有费用全面,每月官府发五两银子的家庭补助。毕竟在十五岁之后,就算成年了,是可以工作赚钱了,李承这么做也是让这些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让他们担心因为孩子上学而损失劳动力。

因为大学堂是要在蒙学九年之后才能进入学习,而李承又等不了这么长时间,所以前期就挑选了几百名学生直接进入大学堂学习。而这些人将来学成毕业之后也会变成各行各业的精英,也会变成教书育人的老师,不断的培养更多的新式教育下的精英。

政治上,崇祯皇帝的大臣们依旧每日过着争权夺利打仗扯皮的日子。崇祯刚刚登基,在手段上还是稍显稚嫩了些,而且因为他的童年很不美好,所以让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点点阴暗,虽然他表面上不说,但是心里却将那些大臣全记在了心里,只等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够控制住皇权之后再来秋后算账。

而李承也在与崇祯沟通交流的书信中多次提到了让皇帝开辟浮山周围沿海一带为特区。崇祯对于李承在浮山搞的发展也是极为眼红,在多次与朝臣扯皮无果后,某一日崇祯被气的在早朝直接当着大臣的面拂袖而去,然后从宫中下了一道中旨,划灵山胶州两卫归浮山卫下辖,任命李承为浮山卫指挥使,册封李承为正三品昭勇将


状态提示:第六十一章 大同防卫计划(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