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赵云>第二章 黄巾起义天下动

张角师从于吉,道家的东西,他除了熟悉《太平要术》以外,平时对其他方面也有所涉猎。闲下来的时候,总觉得前路一片茫然。

当然,他很清楚,不管是谁会推算,都算不了自己,又不是真的神仙。

其实赵云给他的信并没有说啥重要的事情,只是说今后有啥行动的时候,烦请网开一面,把自己和姆妈的家乡排除掉,那样的话他将感激不尽。

有些时候,修道的人就喜欢心血来潮。张角也是心血来潮,和赵云认识这么久,从来就没有推算过此子,最主要的是没有他的生辰八字。

可在《太平要术》里面,也有不需要知晓生辰的,只需要耗费心力,与冥冥中的神灵进行沟通,那人的前路有所显示。

以前张角还没有应用过,不曾想第一次用,尽然瞬间心力憔悴。

作为太平道最大的boss,他的伤着实牵动了黄巾上下不少人的神经。

如果说以前,张角还有些害怕赵云,毕竟整封信似是而非,不知道说的啥。

黄巾如今差不多准备好了,三月初五,于邺城起义。

张角等人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要消灭东汉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不过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服黄巾,还要传播舆论,信徒们在州郡官府、尤其是洛阳的大门上写“甲子”二字。

这等于是在暗示民众,甲子年甲子日起来的这支部队,是可以建立全新的政权的部队。

太平道刚开始政府都有所耳闻,不过所有人都以为,不过是一个道门的分支机构而已,并不在意。

他们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麻痹了官府,积蓄了力量,为举行起义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而且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具体,“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张角等人准备一举夺取八州的重要城市,边边角角上的州郡都认为无所谓。

马元义,是张角最信任的弟子,是黄巾的组织者之一,是大方首领。

黄巾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家,他们的道观不叫观、宫之类的名称,而叫方。

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方”字为多义词,有几项字义与宗教有关。长生不死术称为方、方术,精于方术的人称为方士。

周代以来祭祀四方被称为四方祭、方望、方帝或方祭。

社坛为方形,象征大地之形,所谓“地道曰方”,亦称方丘。方祭合入社坛举行,依五行说合称五社、五祀,或并称“方社”。

这种“方”太平道信徒群众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精神中心,为信徒所熟悉,所热爱、所崇敬,具有崇高的权威和强大的凝聚力。

毕竟老百姓都觉得,方就意味着长生,大家所信仰的聚集地就叫方。可以说,张角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巧妙地利用了农民们知识匮乏让大家觉得太平道是至高无上的。

在组建黄巾军的过程中肯定发挥过组织中枢和秘密据点的重要作用,黄巾军就是以方为中心设置建制的。

张角以这种寺院的名称作为高级军阶和大建制的名称,正是在黄巾军中继续高举太平道旗帜的一种有效措施,来激励将士的战斗热情,保证军队组织的异常稳固。

光和六年,马元义已经奉黄巾军魁首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

他聚集荆州、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并收买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准备于今年三月初五,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日,内外同时起事。

同为十常侍,封谞与徐奉有些苦逼,要论能力还是有的,可惜上面先有曹节后来又有张让和赵忠压着,始终出不了头。

尽管宦官是一个整体,内部自然是有权利争斗的。他们妄图与洛阳的黄巾道众一起,推翻刘宏的统治,成为黄巾新政权的太上皇。

毕竟雒阳乃是龙兴之地,从来没有人说过邺城风水胜过雒阳的。

我们再来说说张角的另外一个弟子,他是青州济阴人。

张角原本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他应该算个汉朝卖官鬻爵的受害者吧,当他落榜回家上山采药为生。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个转折点,《太平经》这本道家经典内容繁杂,涉猎极广。

偏巧这个时候,汉朝爆发了一场较大的瘟疫,于是机会来了,每个道士都应该算半个医生。

刚开始的时候,张角积极救治灾民。宣传教义,同时结交十常侍,是自己的宗教成为合法的宗教组织。此时应该算他人生的辉煌时刻吧,教徒广布天下。

唐周家境还不错,是家里的庶子。在加入到太平道的时候,一直抱着怀疑的心态。

不曾想进入到张角的弟子序列以后,小日子和以前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知道了黄巾要起事的具体日期,他心里十分惶恐。万一起义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唐家在当地尽管算不了大世家,还是一个豪门。

让唐周下定决心要告密的是发生了一件事,马元义本来和他一样,都是大贤良师的弟子。

但是,后者因为师傅的看重,已经把很多方的人,悄悄往冀州转移。

状态提示:第二章 黄巾起义天下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