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阿斗>第五卷 天下大势 第三十一章 时代
雍州,所以陛下回到长安之后,可广交孺士,这些雍州儒士门下子弟甚多,陛下可命其举荐一二,入朝为官。”诸葛亮开口说道。

“恩……”阿斗踌躇了刹那的功夫,在三国时代还没有科举制,取士的方法仍然靠的是举荐。于是阿斗转口问道:“丞相,你想过其他取士的方法么?”

“其他取士的方法?恩……”诸葛亮想了片刻。开口说道:“古代有一人名叫毛遂,其自荐为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此乃毛遂自荐是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方法。”

“毛遂自荐?这天下间能有毛遂的胆量敢于自荐者,又有多少?况且即便是自荐来了。又有谁能保证的确是有才干。”

“恩,那臣就想不到了。”诸葛亮摇了摇头。

因为周礼对于社会的分级非常的明确,天子、诸侯、卿、士的等级有明确的划分,所以秦朝以前,选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世袭,从自己祖辈那里继承官爵;而便是分封,由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卿,卿封士,一级一级的封下去。

到了汉朝,由于刘邦出身市井,而刘邦身边的不少将领包括“汉初三杰”当中的萧何与韩信,也都是市井出身,所以汉朝皇帝开始注重从民间选拔人才。这时候称之为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有才德的人才。州级推荐的为秀才,郡推荐的为孝廉,所以汉朝秀才的地位要比孝廉的地位高上一筹。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而且其间走后门的现象严重,很多被推举上来的官员,并没有多少能耐。

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几个年头了,从目前魏国反馈过来的信息看来。九品中正制效果要比察举制好得多。九品中正制是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制考察看重的是出身,这也使得官员渐渐的向世家子弟一方靠拢。到了晋朝,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过在汉末和三国时代,这个现象并不是很明显。

中国字隋朝开皇三年开始实行科举制,到了阿斗处的时代,已经经过了一千四百年。科举制的整套系统已经非常的完善,由于程朱理学的洗礼,加上皇帝自己的推动,使得民间文风盛行,考取功名成为了当官唯一的办法,在明清时代,就是民间不识字的小民,对于整套科举制度也是非常了解。

察举制度埋没了民间很多的人才,同样也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不公正性,而自从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震动天下以后,阿斗便已经准备改革整套官制,包括官员的职位、任用、选拔等机制。

见到诸葛亮也想不到选拔官员的其他方法,阿斗小心翼翼的问道:“丞相,你可曾想过,开科取士,以科考举之,此名为科举……”

“啊……”诸葛亮脸上的表情突然凝固起来,慢慢的,诸葛亮眼中竟然透出了一种惊恐的表情,而后诸葛亮突然开口说道:“陛下,是谁向陛下进此言,此乃是亡国之道,向陛下进此言者,该斩!”

这回反倒是阿斗冷了起来,在后世成功实行了几百年的科举制度,怎么跑到诸葛亮这里就成了亡国之道了!

“敢问陛下,如今天下的根基,是什么?”

“自然是百姓了!”阿斗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陛下差矣,区区市井百姓,能有多大作为,这天下的根基,乃是世家!”

“世家?”阿斗脸上挂起了一丝的疑惑,心中却掀起了一股滔天巨浪。国以民为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些先贤的话不断地从阿斗脑海中闪过,但是却跟诸葛亮,这个三国第一智者所说的完全不同。

“陛下,臣不是看不起百姓,也不是忽略了百姓,只是如今我华夏官员,是有八九都是世家子弟出身,而百姓多为草莽,若是没了这些世家子弟,又有何人来治理国家!”诸葛亮说道这里,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单单百姓,并不能成就大事,秦末陈胜吴广,声势浩大,终被秦灭,最终却便宜了项羽等一众诸侯;当年黄巾起义,中原震动,大汉数州陷落,但是还不是被皇甫嵩等世家子弟所平定,而最后受益者,无外乎董卓、袁绍、曹操之流,这些人或为一方豪强,或为世家出身。”

阿斗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那些农民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最终得利的的确是世家子弟,就连退到这大汉朝廷的刽子手,也是世家子弟。

“百姓好控制的很。吃饱穿暖,有地可居住,便会安逸不生事端,而世家子弟则不同,他们不愁吃穿。不愁居住,所求的不过是名、权二事而已。为官者,名、权双收,所以世家子弟才争相为官。若是陛下以行那科举之道,等于断了那些世家子弟一臂,天下世家必然群起而反之,那时岂不是社稷危矣!”诸葛亮接着说道。

“更何况,自从天下大乱以来,世家门阀乃是豪强子弟,多有养士之风。恩……这个士么。哼哼……”

诸葛亮没有再说下去,而是冷笑起来,旁边阿斗却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

世家门阀还有豪强子弟喜欢养士,就好像战国时期所养的食客一样。在这个皇权还不如后世那么集中的时代,这些被养的士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公,而没有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像是孙坚这个一个小小的长沙太守,都敢私藏玉玺,而孙坚手下的程普、黄盖等人明知道孙坚有反心,


状态提示:第五卷 天下大势 第三十一章 时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