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擎国>第二百一十五节、天下读书人

从人品的角度来讲,姜田肯定是高于这个时代很多文人的,尤其是他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平等观念,比某些嘴上喊着有教无类却又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饱学鸿儒”要好得多,但又不同于墨家的兼爱,他还是能分个敌我亲疏的。

所以很多人搞不清楚姜大人究竟是个什么路数,也就很难预测他接下来要干什么,这让很多想抓他小辫子的人有跟不上节奏,这不刚搞了一个大闻,竟然和一群商人对半筑城虽说因为满清没能坐稳了江山,历史书上也就没有了老朱家的各种奇闻轶事,没了沈万三的各种野史,也就让姜大人招商引资的行为很是惹眼。

就在有些人正准备摩拳擦掌,寻找着的机会。姜田却很自然的上书张皇帝,详细的说明了自己的招商计划,以及相应的资金筹备情况,并附上了后期规划城市功能区设计资金及人才引进方案,还有为了实现这些需要什么样的配套制度与设施,宛如后世各大公司常见的项目展望报告。

这么多的内容当然不是一本奏折所能描绘的,于是姜大人拿出了上辈子做各种方案的本事,利用海军研究院的学生们,人肉做出一样的一本图册,堪称是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据说在朝会上传阅了一圈之后,就连有意刁难的人都不免生出叹为观止的感觉。

从目录到各种分析图表,都不是传统文人所能掌握的,整个计划的细致程度也不是他们以前所能想象的,对于一贯缺乏精细统筹与长远规划的儒生来说,这份奏折无异于树立了朝的一个标杆,以后不按照这种标准写折子,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可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来写那简直是要他们的命

分组讨论了一圈之后,因为内容实在太多,很多人还没搞清核心的东西,多也就是看了个大概,对于前言中开宗明义说出,这套规划是为了建设一个稳定的北伐基地,仅就这个目标而言,也不好唱反调。所以见没有人有什么实质的反对意见,张韬直接批复天津界内,凡不违宪之策,卿可自决

说个题外话,因为这种奏折谁也没见过,后只能是在太子的指挥下,由他的同学也就是政治过硬的那几个侍读抄写复制,其结果是国子监里的学生们身价暴增,很多封疆大吏都想打听一下有没有想入幕当师爷的。毕竟国子监那种地方除了贵族子弟,还有不少是考不中进士的普通学子。

不过姜大人还是比他们了一步,在得到批复之后,率先成立了秘书处,并向社会上发出招工启事,只要是有着秀才的功名,就可以参加培训后考核上岗,而且为了调动社会积极性,姜田还将整个规划的大概内容进行了公示,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公示期过了之后,那谁也不能再废话,都给我按计划执行。

虽然只是贴出了想让人知道的内容,但这个举动还是引起了轰动,前明的东林党不就是一群只会纸上谈乒的键盘侠做主力吗被一些聪明人带节奏乱咬人,真让他们来执政,却又把国家带向了万劫不复,所以姜田现在给他们这个机会,倒要看看他们能整出什么花样。

反正城市的建设目标是不会变的,他们只能围绕着具体的实施手段来谈看法,而接待这些人的就是原县衙门里的各种八九品的芝麻官,这些人至少也是举人出身,在身份上压着秀才们一头,而且也有一些共同语言,肯定会把关系到自己利益的问题反馈上来,但其实在姜田未来的执政框架内,这群人却是需要炉重造的。

也亏了这是在战乱过后的华北,若是放在江南东林的老巢,每天来刷存在的书生还不把衙门的门挤破了。就这样姜田也是留了一个心眼,公示期只有一个月,而且还让丐帮的那群叫花子化身义务宣传员,每天唱着编排好的莲花落走街串巷,明着要饭,其实是宣传改革的各种好处。

赵直也没闲着,在运河码头一代撂地说起了原始的相声,由于怕这种艺术形式不被人接受,不敢一上来就说官宣的内容,只能是在顾客群相对成熟认可了之后,穿插上一些改革的内容。不过听众的反应却相当的火爆,以至于后来形成了一个与北京天桥齐名的卖艺集中地。相声界是流传着北京学艺天津成名的说法。

经过多管齐下,知道公示日期截止之时,社会上反对的声音一直都没形成统一的力量,而且就算是那些零星提出异议的人,大多也是自发的揪住某个自以为重要的节做文章,总结起来就是儒家地主阶级被废除的特权过多,而商人与手工业者提升的地位过高。

好在本来张韬就发布过很多废除特权的政令,华北地区原先的地主阶级又被两轮兵灾给清洗了一遍,少数幸存的中小地主与士人阶层,刚想煽动闹事主力的年轻读书人们,却发现本该站在自己这边的秀才童生们,大多被衙门里张贴的招聘启事给吸引了过去。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从比例上来讲,大多数都不是富贵人家出身。虽然也不是赤贫,毕竟真正意义上的贫民家庭无法承担一个脱产人员的学业,但生活窘迫的还是居多。尤其是本朝还停发了本就不多的廪米,那些秀才们当务之急就是找一个体面的工作来糊口。现在姜田告诉他们,只要有功名在身,就能参加公务员突击培训班,考试合格了不仅能获得书吏之类的职位,还有可能一路升迁当个官员。实在不行还能在官学里做个先生,拿份旱涝保收的钱粮。

也许这个告示在以前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五节、天下读书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