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曹操为了消灭盘踞在汉中一带的诸侯张鲁,派出钟繇讨伐,同时令夏侯渊出兵支援(注1),但当时曹操麾下的领地和汉中并不接壤,要经过关中才可以,然而这直接威胁到了关中马超等诸侯的利益。,
当时马超、韩遂等凉州、关中诸侯大佬认为曹操是准备假道伐虢,遂反。
关中之变
建安十六年(211)三月,曹操派钟繇前去征讨张鲁,又命令夏侯渊等人从河东郡出兵,与钟繇会合。高柔为此提醒曹操:“大军西出,韩遂、马超等必会怀疑是袭击自己,必定互相煽动。宜先平定三辅(关中),三辅(关中)平定了,汉中只要传上檄便可平定了。”可惜曹操未予理睬,依然派钟繇出兵,当时关中主要是马超的地盘,所以他对此反应非常激烈,甚至不顾父亲马腾和兄弟的安危,率先联合韩遂等人反叛。
据《魏略》记载,当时马超为了拉拢凉州元老韩遂一起反曹,对韩遂说过“之前司隶校尉钟繇,让我进攻吞并韩将军,关东人的话不能再相信了,现在为了抵抗曹操吞并我们,我决定放弃父亲,以韩将军为父亲,韩将军也应当放弃儿子,以超为儿子。”
韩遂的部将阎行劝韩遂不要听马超之言和朝廷对抗,但韩遂却说:“关中诸位将领不谋而合,似乎是上天安排的。”
在韩遂和马超两位大佬带头下,关中和凉州军阀纷纷起兵反叛,当时除了马超、韩遂,还有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人也纷纷响应,至少有超过十名诸侯叛变。他们集结了十万羌、胡、汉人混杂的军队,屯于潼关,准备进攻,弘农、冯翊多个县邑起兵响应,百姓都从子午谷逃入汉中。
在此期间马超还曾拉拢刘雄鸣势力,不过遭到拒绝,他遂被马超率兵击破,后投靠了曹操。
为了平定关中、凉州之乱,曹操先是以曹仁为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曹操告诫众将说:“关西兵勇敢强悍,你们坚守营寨,不得与他们交战。”同年秋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亲统大军西征。
据《魏书》记载,当时许多人都认为:“关西兵强,擅用长矛,如不是的前锋,则不可以抵挡了。”曹操却认为:“战争的主动权在我,不是在敌人。敌人虽然擅用长矛,我便令他们不能刺,各位看着。”
就此,本来是讨伐张鲁的作战变为曹操和关中诸侯的决战。
易守难攻
关中在汉末实际上也就是“三辅”,指的是司隶西部的“京兆尹”、“左冯翊”以及“右扶风”,其中故都长安就在京兆尹,这里也一直是秦汉的政治经济的中心地带。
而这里在自古就有“百二秦关”的说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关中的险要地形,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关中历来为四塞之地,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黄龙山。
曹操能进攻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
1、北路:出河东,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
2、中路:沿大路,经潼关进入;
3、南路:先南下宛城,绕道武关、蓝田迂回进入。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西汉高祖也依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
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尤其是走潼关。因此,曹操要想击破占据关中险要、兵力强大、战力强悍的马韩集团,硬打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军力对比
当时曹操军是进攻方,而马韩联军主要以防守为主,不过前期曹仁在曹操到之前在潼关是以防御为主的。
在马韩关中联军内部,马超作为地主是联军的核心发起者,韩遂则是当时的元老,不过他虽然也参战,但是作为支援而来,需要从凉州本土调动兵力,所以总体而言韩遂的兵力可能不及马超,两人各自都应该有超过一万,甚至接近两万的大军(马超多次率本部主力一万多兵出击渡河的曹军),而其他八人都是中、小军阀,其中有记载有梁兴五千人(梁兴曾率本部五千人反击偷渡蒲坂津的徐晃,而他是其中势力较小的一个)。估计侯选、程银、杨秋等中等军阀的兵力在五千—一万之间,后面五个小军阀兵力约各五千人。所以估计关中联军的实际兵力在八万多,甚至可能没有八万,号称十万(这点在资治通鉴里有记载)。
而且他们并不是都在潼关前线,后方估计会有部分兵力。这样实际参加与曹军作战的部队约有六万五千—七万左右。
曹操参战兵力没有记载,根据主要的参战将领和曹用兵的习惯加以分析:参战将领:曹操,自然会带领其精锐的虎豹骑部队参战,兵力五千左右(许禇、曹真、曹休在其中);安西将军:曹仁,曾经在潼关单独对抗马韩联军三个多月,兵力不会少(根据此战后派其统七军讨伐反叛的苏伯、田银),估计有三万人左右;征西护军:夏侯渊,徐晃、朱灵等大将均曾受其节制,兵力一万左右;平狄将军:张郃,兵力五千左右(从破马、韩于渭南);横野将军:徐晃,兵力四千以上(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另外都护将军(或许是厉锋将军)曹洪也很有可能参战,兵力在五千左右。其他:将军朱灵、校尉丁斐等,司隶校尉钟繇在长安,没有部队,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