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07章 曹丕的那些年那些事

在三国历史上曹丕作为曹操的嫡长子实际上却并不怎么被曹操所认可,后世也很少人将其称为明主,这些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曹丕让人感觉没有帝王的器量,这从很多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来。

【夏侯尚之死】

夏侯尚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丑角,先后为黄忠、诸葛瑾等人所击败,然而在正史中夏侯尚却是曹丕麾下的心腹爱将,数有战功,在曹丕称帝后,担任了征南将军,位高权重,曹丕甚至一度赋予了其“作威作福,杀人活人”之权。

然而曹丕如此喜爱夏侯尚,夏侯尚却最终间接死在了曹丕手中。当时夏侯尚有个爱妾,夏侯尚对她的宠爱程度超过了正妻,而正妻是曹氏之女,于是魏文帝曹丕得知后派人绞杀了这个爱妾。夏侯尚因此很是悲伤,生病至精神恍惚,埋葬爱妾后仍然忍不住思念,还外出去墓地看她。

曹丕听说后发怒,说道:“杜袭看不起夏侯尚,是有道理的。”但仍以夏侯尚是旧臣,对他恩宠不减。夏侯尚最终因此病重死去。

【曹洪之难】

曹洪是曹操的从弟,曹丕的长辈,以前还曾经就过曹操性命,然而因为早先得罪过曹丕,在曹丕得位后,差点命陨。

当初,曹洪家很富有,但他生性吝啬,文帝年轻时曾向他借钱,他不借,文帝怀恨在心,借曹洪的门客犯法一事,将曹洪打入大牢并要处死。群臣前去说情,没能奏效。卞太后对郭皇后说:“假如曹洪今天死,明天我就让皇上废了你。”郭皇后痛哭着屡次请求文帝赦免曹洪。曹洪免于一死,但官位、爵号、封邑全被削夺了。曹洪是魏太祖曹操的功臣,而文帝如此对待他,当时的人颇多抱怨。

《魏略》中关于此事也有记载,曹丕以罪收曹洪时,曹真正在左右,说道:“如今陛下若是诛杀曹洪,曹洪一定认为我是在背后谮言陷害他了。”曹丕道:“是我自己要处理他,你又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其时卞太后也责怒于曹丕,并言:“当年曹操在梁、沛之间逃往的时候,没有子廉(曹洪的字)怎么会有今日。”

曹洪犯法时,自以为必死,既得复原,大喜,于是上书赔罪道:“臣少不由道,过在人伦,长窃非任,遂蒙含贷。性无检度知足之分,而有豺狼无厌之质,老惛倍贪,触突国网,罪迫三千,不在赦宥,当就辜诛,弃诸市朝,犹蒙天恩,骨肉更生。臣仰视天日,愧负灵神,俯惟愆阙,惭愧怖悸,不能雉经以自裁割,谨涂颜阙门,拜章陈情。”

【悲剧的鲍勋】

不过曹洪还不是最惨的,至少他还逃过一劫,而鲍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鲍勋是鲍信的儿子,当年鲍信帮助曹操登上了兖州牧的位置,并且在随后讨伐黄巾贼时为救曹操不幸战死,可以说鲍家对于曹氏是有恩的。

然而曹丕却因为鲍勋性情刚正而得罪过自己,后来又屡次谏诤使得自己恼怒,最终曹丕借故处死了鲍勋。

早先曹丕被立为魏国王太子,鲍勋任太子中庶子。后转任黄门侍郎,不久又出任魏郡的西部都尉。当时曹丕郭夫人弟弟任qz县吏,被揭发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弃市)。曹操当时在谯县未归,留守邺城的曹丕于是多次写亲笔信给鲍勋,希望他私底下能高抬贵手。但鲍勋不敢纵容罪犯,还是将所有罪证上呈朝廷。当初鲍勋在任太子中庶子时就已经因守正不挠而令曹丕不满,此事更加深了曹丕对他的怨恨,于是趁著魏郡在边境士兵轮休上有延误的现象,密令中尉参奏罢免了鲍勋。过了很久后,鲍勋方才被任命为侍御史。

曹魏建立后,鲍勋多次上表要求曹丕重视军事和农事,宽惠百姓;建筑宫殿庭园应该押后。曹丕有次要打猎,鲍勋上疏说:“臣下听说三皇五帝,无不明确根本,树立教化,以孝义治天下。陛下仁慈圣明,有恻隐之心,有与古代相同的功业。臣希望您将继承前代的踪迹,让万世可以效法,怎么却在守丧之中,从事驰骋之事呢?臣下冒着死罪让你听到这些,希望陛下深思。”曹丕亲手撕毁了鲍勋的奏表,争逐行猎。中途停下休息时,问身边侍臣说:“游猎作为娱乐,比八音乐器怎么样?”侍中刘晔回答说:“游猎胜过音乐。”

鲍勋驳斥说:“音乐上通神明,下可中和人世的道理,使政治兴隆,达到天下大化,万邦安定。移风易俗,没有比音乐更好的了。况且游猎的事,在原野中暴露帝王的车盖,损伤生息化育的至高原理,迎风冒雨,不是有违时间的规律吗?过去鲁隐公到棠地去观看捕鱼,《春秋》讽刺了他。即使陛下把游猎当作急务,也是臣下所不希望的。”接着又奏称刘晔奸邪献媚,请治罪。曹丕气得变了脸色,停止了游猎返回,随即让鲍勋出京任右中郎将。

不过曹丕虽然看鲍勋不顺眼,然而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后来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都举荐鲍勋任御史中丞,曹丕不得已而任用,于是鲍勋又回来了。

后来鲍勋劝阻曹丕南伐,曹丕深恨之,将他贬为治书执法。及后曹丕领水、陆两军到江淮,后从寿春回军,经过陈留郡。陈留太守孙邕拜见皇帝,并顺道探望鲍勋。当时营垒还未建成,只树立了营标,而孙邕从侧路而不走大路,被军营令史刘曜发见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大军返回洛阳,刘曜犯了罪,鲍勋上奏要


状态提示:第007章 曹丕的那些年那些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