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穿越重生>请叫我威廉三世>第四十四章 被压迫者的爆发

太平洋东部,德属克利伯顿岛东北30海里处,以怀俄明级战列舰“阿肯色”号为旗舰的美国大西洋舰队正在全速向北行驶。

夕阳西下的美景可以放松一个人的心情,也可以令一个人浮想联翩,立于“阿肯色”号舰桥上的美国大西洋舰队副司令康维中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对于美国政府和威尔逊总统让美国置身战争之外却不断向双方出售军火以大获其利的策略,作为一个军人的康维中将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不过目前局势的发展却让他越来越迷惑了。

身穿厚厚深蓝色军大衣的康维默默享受着太平洋上清冷的海风,此时在他舰队身后大约8海里处,一支规模不大的日本舰队却像鬼魅一般尾随而来。对于那支由6艘巡洋舰和2艘补给舰组成的日本巡洋舰队,在得到海军司令西姆斯上将的指示之前,康维和他的舰队暂时还不能对日本人采取任何措施,而日本人也没有做出什么敌对的动作。

尽管如此,康维心里很清楚,万里迢迢来到这里,日本人是绝对没有安什么好心的,于是他让各舰进入戒备状态,所有水兵都在各自岗位上待命。

康维这支舰队里,一共有9千多名美国水兵,而各舰满员状态下水兵总数应该是1万3千人,也就是说他的大西洋舰队在出发之前,还有大约1/3的水兵没有来得及返回诺福克海军基地。对此康维中将也是哑巴吃黄连,因为批准大部分水兵休假的文件上签的正是他康维的大名,不过这种局面是他当初万万没有料到的。

至于这些战舰上之前的英、加、澳、新水兵,一部分在返航被调到丘吉尔剩余的那些战舰上,随同这些战舰一同返回诺福克军港的,则被留在了美国海军基地里。英国政府薪水照开、美国政府管饭,这些人也就心安理得的靠打牌和玩乐度日了。

身后响起脚步声的时候,康维将视线从茫茫大海上收了回来。

来者是康维的参谋,36岁的欧内斯特上校,他曾作为军事观察员直接观察过日俄海战,对日本海军的战术和实力比较了解,而且此次日本舰队的指挥官真是当年率领联合舰队击败俄国舰队的东乡平八郎。

“将军,诺福克基地发来电报,到目前为止剩下的三千七百名水兵有百分之八十都回到基地报到了,他们想知道如何安排这些水兵,是让他们在诺福克等待,还是尽快赶来与舰队会合?”

“让他们暂时呆在诺福克!等他们从陆路赶到西海岸,天下早就太平了!”康维这么说是因为美国的面积实在太大,也是因为英国面积太小。德国最近将要发动登陆进攻已经不是什么绝密情报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军队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小小的英伦三岛。支持英国的人希望看到登陆的德**队被挤到海里,支持德国的人则期待看到英国本土在罗马帝国之后再度遭到入侵,大部分中立者则对德**队大炮巨舰时代的登陆模式感到好奇,一些突发奇想的人甚至希望乘坐飞艇前往英伦观战,不过德国政府已经严正警告了这些冒险者,千万不要在英伦之战结束之前冒然前往英国参观旅游。

“是,另外詹姆斯将军发来信号,请求您批准他带领几艘战列舰去驱赶跟在我们舰队后面的日本军舰!”

“这个詹姆斯性子还是那么急!告诉他我们会有机会修理日本人的,但不是现在!我想等到我们大西洋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会合了,日本人就会知难而退了!”

对于突然出现的日本舰队,康维只能感叹那些日本人的政治嗅觉了。作为一个海军将领,他觉得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的原因要归咎于美国国会几次将海军部提出的造舰案进行消减,否则日本海军也不会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一跃达到可以与美国海军抗衡的程度。不过康维和大部分海军将领对此并不担心,一来他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战舰设计和建造技术很有信心,二来通过这件事也可以刺激一下国会,只要国会批准造舰预算,凭借美国的工业和造船实力,用不了几年美国海军就又可以让日本人望尘莫及了。许多人甚至自信的认为,几年之后美国海军的实力完全可以超越欧洲的新霸主德国,成为英国衰败之后新的世界第一海军。

美国西海岸,阿拉梅达海军基地。

如林的桅杆上,一面面星条旗沐浴在鲜红色的阳光下,那轮残日大半已经沉入海平面,天边如梦如幻的晚霞令人们陶醉,只是码头上忙碌的景象与这种平静格格不入。一辆辆涂着白色五角星的军车载来的是大量物资,食物、日用品、弹药被源源不断的送上那些停泊在港湾里的战舰上。

在基地外面,不少美国平民远远眺望着这个充满活力的港湾,那些身躯雄壮、炮管林立的战舰在这个时候已经成为他们的骄傲,那些反对扩大海军规模的声音随着日本舰队的到来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平时门庭冷落的海军征兵站在圣诞节之后排起了比救济品发放点还要长的队伍,美国人自尊心和好胜心被激发是日本人所没有料到的。

在其中一艘战列舰旁边的码头上,一行看起来是高级将领的人正在谈论着什么,看起来像是一群军官在为另外一群送行。不久之后,从战舰上跑下来一个年纪不大的海军上尉,他手里拿着一张纸径直来到其中一位满面风霜的将领身旁。

“将军,总统先生发来电报!”

所有人一下子安静下来,那个将军默默接过电报,纸上只有寥寥两行字


状态提示:第四十四章 被压迫者的爆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