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少年帝国>陇蜀对手篇

随着隗恂一起来到洛阳,抛弃了隗嚣的还有一大批人:马援、郑兴、杜林、申屠刚…剩下的便是一班贪功邀利的武将。部将王元便来乘机怂恿隗嚣“今南有公孙述,北有卢芳,天下间还有王公十数,大王为何要轻信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尊,羁旅危国,希求万全呢?现在天水郡兵精粮足,我愿为大王东封函谷关。大王可畜养士马,据隘自守,以待天下之变。就算帝王之业不成,也足以称霸一方。总之,大鱼不可脱于深渊,神龙失势便同蚯蚓,愿大王三思”隗嚣再次被王元说动,可儿子已送出去给人家做人质了,这该怎么办呢?

隗嚣再派周游出使洛阳,探听虚实。可谁知周游才入关中,经过冯异的地盘,就被仇家所杀。这下谣言纷起,说冯异有自立为咸阳王的野心,不服汉命,故杀嚣使。还有人专门上书弹劾冯异。冯异也上书请求交回兵权,回洛阳养老。刘秀却专门下诏安慰冯异“将军与朕,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并派宋嵩西行入关,将这些弹劾奏章全部送给冯异。然后对冯异说“将军想回洛阳,那就来一次吧。正好朕也想和你商量商量如何对付隗嚣与公孙述呢”

王莽末年,天下****趾诸郡皆闭境自守。交趾牧邓让与岑彭关系不错,刘秀便让岑彭给邓让写信,劝其归顺。又派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班行诏命。于是12月,邓让率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这七郡太守一起遣使奉贡。刘秀把他们全封为列侯。汉中人锡光在交趾教民夷以礼义。刘秀任命的九真太守任延教民耕种嫁娶。史称“岭南之华风,始于二人”

汉元帝时,莎车王延曾在长安为侍子,慕乐中国。王莽之乱,匈奴重新崛起,重新控制西域。只有延不肯附属匈奴,常对儿子们说“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本年,延去世,其子康继任莎车王。率各邻国起来抵抗匈奴,重新拥戴汉朝原西域都护。并檄书河西,探问中国动静。当时身在河西的窦融便以刘秀的名义,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西域55国纷纷归属。

本年,刘秀下诏访求高士,得周党、王良等人,三征始至。周党入见光武帝刘秀,虽然跪伏,却不呼谒,自言山野布衣,不谙政事,仍请放还。刘秀让他退朝候命。博士范升上疏指斥周党、王良、王成等人是大不敬。刘秀下诏“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周党不受朕禄,不过是人各有志。赐周党帛40匹,遂其所愿”

王良则先后任官沛郡太守、太中大夫、大司徒司直,始终在位恭俭,布被瓦器,一如寒素之时。妻子不入官舍。司徒史鲍恢曾路过王家,当时王良妻子刚从田间耕作回家,鲍恢错把她当成是王家佣妇“我是司徒府的人,与王司直是同僚。路过此地,欲拜见司直夫人”没想到对方答道“我便是啊”惊得鲍恢急忙下拜,并问王良的妻子可有什么家书托自己带去。王良妻子答道“在官言官,不敢以家事相烦”鲍恢叹息而还。后来王良因病辞归,病愈后应征复起。路过荥阳时去探访故友。故友不肯出见,但传话道“未有忠言奇谋而窃取大位,岂不可耻?奈何尚仆仆往来,不自惮烦呢”王良听了此言,未免自惭。于是决定谢病归乡,此后连征不应。

还有王霸被征召来见刘秀时,自称姓名却不称臣。有司诘问。王霸答道“天子有所不臣,诸侯有所不友。原是儒生本份”当时伏湛免官,刘秀要任命侯霸为大司徒时,素重王霸之名的侯霸情愿退位让贤,王霸却乞病告归,偕妻逃隐。茅屋蓬户,安享余年。

《后汉书·逸民传》还记载了野王二老、向长、逢萌等人的事迹。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耕钓富春山中的庄光庄子陵先生(后避汉明帝刘庄之讳,改庄为严)严光本是刘秀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刘秀即位后,在天下到处找他。总算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人奏报:在齐国境内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垂钓河边,面貌与图画上相似。刘秀大喜,当即命人备厚礼前往征召。却没想到对方不认自己就是严子陵,反说“朝廷误征”三请三却之后,严光被强行架上车,来到洛阳。刘秀与严光故人相见,分外喜悦,坚请严光出山相助,严光坚决不允。当晚,刘秀留严光同寝,严光把自己的脚搁在了刘秀的肚子上,好一会方才移去…

第二天,太史入奏“昨晚有客星侵犯帝座,状甚危迫”刘秀大笑道“朕与故人共卧,难道便上应了天象吗”刘秀想封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坚不肯受,也不与刘秀辞别,径自返回富春山中,过那耕钓生活。后人将严光钓鱼处称为严陵濑,传颂千古。建武17年,刘秀又征召过严光一次,严光依然拒绝,最后以80高龄寿终于家。

30年1月16日,刘秀将自己的家乡南阳郡蔡阳县的舂陵乡升为章陵县,世世免除徭役。如225年多前汉高祖刘邦的丰、沛故事。

1月,马成攻下庐江郡舒县。淮南王李宪在逃走的路上被帛意杀死。帛意投降后,被刘秀封为渔捕侯。

2月,吴汉攻下东海郡朐县。海西王董宪、东平王庞萌从城中逃出,欲向北袭取琅琊郡赣榆县,被陈俊所败。与数十骑夜逃。后来董宪被韩湛所杀、庞萌被黔陵所杀。刘秀封韩湛为列侯、封黔陵为关内侯。

建武6年(30)2月,诸将纷


状态提示:陇蜀对手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