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红色苏联>111.第111章 摆脱黄铜骑士

芝加哥号重型巡洋舰。

开火,立刻开火!这个命令不仅仅是传递给己方的战斗机的,各艘护航的军舰,都得到了开火的权力!

约翰逊中校握着拳头,下达了命令:“黄铜骑士发射!”

美国海军的第一代远程重型防空导弹,也承担了保护航母编队领空的使命,现在,那两架来捣乱的苏联飞机,不能让他们活着回去!

随着约翰逊中校的命令,军舰后部的大型的sps-43搜索雷达全功率开动,此时,那架米格-25已经飞越了己方的头顶,搜索雷达可以轻松地捕捉到目标的全部数据,随着雷达手的操作,sps-30跟踪雷达接过了接力棒,矗立在二层甲板上的这个圆形的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跟踪。

前面巨大的发射架上,两枚逆天存在的黄铜骑士的发射架转动,瞄准了那两架飞走的战机的方向,跟着,各种发射数据被装入导弹之中。

“两枚齐射,一个目标。”约翰逊中校说道。

现在的军舰还没有mk41这样的抗饱和攻击的垂直发射巢,双臂发射架一次只能发射两枚导弹,而为了保险起见,准确击中目标,一般都是两枚导弹对准一个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训练有素的海军人员,将发射时间压缩得最短,但是,电子系统的反应也是需要时间的,从下达命令,到准备发射,用了57秒!

“发射!”随着命令下达,一名发射操作人员的手指,按到了红色的发射按钮上。

前面的甲板上,两枚导弹,瞬间点火,炽热的火焰,将前面的甲板全部覆盖。

长11.6米,直径0.7米,重达3500多千克,这种防空导弹,简直就可以和后来出现的重型反舰导弹相媲美了。同时,这种导弹也采用了现在公认的远程防空导弹需要的技术,比如,冲压发动机!

黄铜骑士导弹弹体为一圆柱体,由两级串连而成,第一级为一个固体助推器,尾部装有稳定尾翼,第二级采用一台冲压喷气发动机,发动机长0.71米,采用煤油和一种挥发油混合而成的液体燃料。

固体助推器首先点燃,炽热的尾流将甲板烤得一塌糊涂。由于是甲板炮的位置改装过来的,在建造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布置这种大型的防空导弹,也无法将这种尾焰消除,只能任由燃烧。

还好,军舰上的人员早就习惯了,躲得远远的,如果此时还留在这里,那肯定成为了烤肉了。

固体助推器很快将导弹推动到0.8马赫的速度,开始脱落,接着,导弹又是一震,炽热的尾流出现,冲压发动机点火了!

这种导弹采用旋转弹翼式气动布局,控制舵面位于弹体中部,弹体后部为尾翼,均按“x”状布置,并处在同一个平面内。此时,弹体头部的中心锥体正在压缩空气,而锥体周围的冲压发动机的环形进气道,正在将源源不断的空气压入发动机内,参与燃烧。

冲压发动机!可以省去携带氧化剂的重量,还可以简化发动机的构成,这个时代的防空导弹,几乎都是选用了冲压发动机的,比如英国的海标枪,比如后来的苏联的萨姆-6.

捅了马蜂窝了!美国人居然真的发射了导弹!听到了耳机里简陋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声音,安德烈心中不由得一阵郁闷。

被导弹咬着的滋味不好受,虽然自己驾驶的是米格-25战机,但是如果要是在三万米的高空,哪怕就是两万五千米的高空,自己肯定是什么都不怕,美国人威胁不到自己。

但是现在,自己才爬升到了一万八,飞离美国人的航母编队也才四十公里,还处于他们的防空导弹的杀伤半径之内!

来的是什么?安德烈在心中快速地思考着,这种距离上,小猎犬和鞑靼人,肯定飞不了这么远,要么是美国舰载机发射的不死鸟,要么是海军舰艇发射的黄铜骑士!

总之,来的是雷达引导的导弹,不是红外导弹,这就行了,两种导弹的甩脱方式是不一样的。

米格-25座舱继承了一贯的苏联的战机的特点,没有任何的后向视野,安德烈只能根据简陋的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声音判断。

此时,两枚黄铜骑士正在快速飞来,冲压发动机赋予了导弹超过两马赫的高速能力,当距离已经接近十公里的时候,-49目标照射雷达启动了,这是一种单脉冲雷达,可以进行连续波照射,使导弹末端实现自导引。

随着导弹不断接近,雷达告警接收机的声音也开始变得更加的急促。

安德烈在心里默数着,十,九,八,七,当数到零的时候,用力地推动操作杆,蹬方向舵,同时,另一只手控制着铂条释放。

对付雷达引导的导弹,那就需要在对方即将到来的时候,猛地进行机动摆脱,加上铂条干扰,只要时机合适,摆脱是相当容易的!

毕竟,现在的导弹机动性能有限,远程的导弹由于体积和重量都很大,过载就更小了,而且,不管是半主动导引头,还是主动导引头,电子技术远远达不到aim-120的水平,所以,这个时代摆脱几枚空空导弹,太容易了!

巨大的钢铁战机,在安德烈的操作下,做出了一个4g过载的转向动作,同时,释放的铂条漫天飞舞,后面追上来的两枚巨大的黄铜骑士导弹,全部都在这一瞬间,丧失了目标。

看着那两枚巨大的导弹从自己的一侧飞过,又远远地飞行了几公里,才选择了自爆,安德烈也有些咋舌,刚刚要是躲闪的不及时的话,被这样


状态提示:111.第111章 摆脱黄铜骑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