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红色苏联>152.第152章 占领钏路港

苏联占领的萨哈林岛,跟北海道的稚内隔着北海道相望,如果苏联要入侵,走宗谷海峡是最近的。

所以,虽然冷战开始之后,双方对峙的重点是欧洲,在北海道,美国依旧是做了安排的,比如,北海道没有美国直接驻军,完全让岛国人自己的自卫队驻扎,一旦真的起了地面战争,那首当其冲的是岛国人当炮灰。

而岛国人跟苏联,在不断的战争中也是积累下了刻骨铭心的仇恨,对岛国来说,北部的库页岛,东部的北方四岛,都是岛国人的地盘,是苏联人强行占去的!

所以,岛国人苦心经营着北海道,也对苏联人的跨海登陆做了准备。

在宗谷海峡对面的海岸上,岛国人部署了大量的陆地自卫队,部署了防空导弹部队,部署了岸防工事,一旦苏联人要跨海登陆,那岛国人就会第一时间投入战斗,把苏联人消灭在海滩上。

毕竟,苏联人强大的是陆军,而空军和海军则是软肋,跨海登陆,部署苏联人的长项,苏联人能一次投入的部队不多,只要将苏联人狙击在海滩上几个小时,南部的本土上美国的援助就会随之到来。

岛国人防御的重点,第一就是宗谷海峡,第二就是西部的日本海沿岸,这里隔海相望的就是苏联人的滨海边疆区,这是苏联人远东军区的总部,有大量的军队,还有太平洋舰队。苏联人也有可能利用太平洋舰队,从滨海边疆区直接运输军队过来。

所以,北海道西部的沿岸,也是工事密集,随时提高警惕,而在对峙中,苏联人的防空军的战机,的确是有时会飞过来。

所以,以岛国的位置来看,西部和北部是重灾区,东部则是一片光明,直接就对着太平洋,海运方便,岛国的东部工业,也是发展得最快的,比如在本州,东京工业带,就完全地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一带。

北海道也是,作为北海道重要的出海港口,钏路具有重要地位,同时,这里的防守,也是最弱的,没有人想到,苏联人会在这里为突破口,绕一个大圈子跑到这里来登陆!

好处也是相当多的,比如,现在岛国根本就不知道这里已经被苏联占据了!

有从萨哈林岛起飞的大功率的电子干扰机,这里的通信全部都被干扰了,无线通信不灵,而至于有线通信,就在半个小时前,一支突降到钏路附近的小分队,已经将这里的电话线都切断了。

虽然岛国人有预警机,e-2可以在地面复杂回波中找到超低空飞行的目标,但是,除非是在作战时期,平常的时候,这种宝贵的预警机,是不可能持续升空,提供预警信息的,以岛国的预警机的数量,也不足以保持整个岛国上空不间断的空中预警。

平时的对空预警,都是靠地面雷达站,超低空飞来的飞机,很难被发现。

与此同时,海面的渔船,一架架的米-24雌鹿,向着钏路的方向飞去。

渔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漫长的海岸线的沿线的居民,很多都是打渔为生的。

而在苏维埃成立之后,沿海的渔民也都纳入了正规的管理之中,之后,渔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到现在为止,苏联水产品的产量已经是全球第二!

世界大洋上,航行着数目巨大的苏联渔船,为苏维埃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而其中,很多渔船还担负着其他的任务,比如,苏联现在就有24种不同型号、总数超过100艘的拖网侦察渔船。北约将苏联人的这些拖网侦察渔船统称穆纳级侦察船,代号为“1823项目”和“1824项目”。从外表上看,这些拖网侦察渔船与普通渔船没什么两样,吨位也不大,就是几百吨,他们甚至会跑到美国东海岸,观察美军的核潜艇,而且美国海军每次打靶演习,都会出现这些拖网渔船。就是给美国人添堵的,同时进行情报侦查。

而现在,航行在国后岛南部的太平洋海域里的这些渔船,都是大型的远洋渔船,渔船宽大的甲板上,固定着陆军的米-24直升机,大无畏的飞行员,就在摇晃的渔船上,驾驶着直升机拔地而起,飞往钏路!

虽然陆地的直升机到海上会面临盐分的侵蚀,但是毕竟只是一次而已,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而且,这只是先期的部队,后期的,直接搭载军舰就过来了!

与此同时,随着钏路机场被控制,一架架的运输机,绕了个大圈子,从东部的太平洋上飞到机场上空,机长操作飞机,娴熟地降落下来。

军队的装备,人员,都在快速地进驻钏路,当先头的345团全员装备都抵达之后,进攻钏路的战斗,立刻就打响了!

此时,米-24武装直升机一共到来了六十架,空降兵们分乘伞兵突击车,武装直升机,快速地向市区进发,而最前面领头的,则是十辆t-64坦克!

登陆跨海作战,苏维埃也是有自己的优势的,那就是空中运输力量!苏联的航空工业,是可以跟美国并驾齐驱的,苏联的大型的安-22运输机,可以将苏维埃这种最先进的主战坦克运输过来!

穿着空降兵作战服的苏联战士,快速地向着钏路推进,此时,钏路就完全是座不设防的城市。

空中的米-24武装直升机,行动是最迅速的,就在登陆的十五分钟之后,米-24武装直升机,就已经出现在了钏路港口上。

当这些挂着火箭发射巢和反坦克导弹的直升机轰隆隆地过来的时候,钏路港口的岛国自卫队的守卫,根本就没有任何的


状态提示:152.第152章 占领钏路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