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明海商>第六十五章 永宁恶战(二)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飞驰电掣般驶过的,是金乡军独创的镰刀战车和火铳车!

火铳车当初发明来,就是为了对付后金骑兵的,造型也是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而造型最为诡异的,是刚刚过去的九辆镰刀战车。历史上这种战车只存在于欧洲中世纪,而且是那种改进型的。古典的镰刀战车,是在四马拉的大车前端,平平的放置一柄长刀,然后通过不断冲击对手防线来分割对手,由于战车拥有巨大的冲击力,车轮上的镰刀会像割韭菜一样收割敌人的性命。这么原始的方法,是宁凤晨所不屑的。他采用的设计,是出自于达芬奇之手,那个传说中的镰刀战车设计手稿当中,画的与装甲坦克相似,受古典时期的类似武器的启发,达?芬奇设计了用旋转镰刀武装的镰刀战车。这架战车,利用它可怕的旋转刀片,可以切断任何试图靠近它或者它在靠近的物体。

而且,火铳车和镰刀战车都是组装式的!像是一节车头,带着一节车厢,脱掉后面的车厢,就剩下车前端巨大的旋转刀片,马匹位于中央,后部是马车夫。不锈钢打制的刀片、刀架,既保证了一定的强度,还保留了极为强大的韧性,保管在刀片旋转时,不会误伤友军,又能最大限度的打击敌人。而各自后面拖着的车厢里,满载了十五人的铳兵和白蜡杆枪兵。

不仅仅是戚元功的浙兵看傻了眼,就连已经奔到近前的古勒其也是目瞪口呆的望着这些怪物。“汉人就会故弄玄虚,战车就战车嘛,悬出来这么长的刀片,在飞速奔跑下,碰到敌人岂不是立即折断?”不怪古勒其迷糊,就算他利用那有限的智商。想破头也不会想到,世上还有不锈钢这么种“铁”,在这种速度下,遇到任何肉制品都会毫不费力隔断。而且丝毫不会损坏。

十三辆战车很快的就来到了古勒其阵前。古勒其并没有像是金州的阿泰和坤齐尔克哈那样停止前进,古勒其似乎胆量更壮一些,他只是自己停住了前进的脚步,勒紧马头之后,挥着长刀向前直指。意思就是,弟兄们,给我冲!

此时的十三辆战车,都已经卸下了后面的载人车厢。一共一百八十名金乡军战士跳了出来。这是紧急驰援所能出动的最大兵力了。指挥官是营长刘二小,共有两个铳兵加强连一百名,和八十名白蜡杆枪兵。这是乙级卫戍部队的标准营级作战单位。刘二小原来是基隆的一个小混混,为了自己和一干弟兄吃饱肚皮,加入了金乡军。通过两年的历练,刘二小成长为了一名营长。除了欧洲经历,刘二小和吉庆勇一样。都是金乡军体系内培养出的军官,都具备相同的作战素养和爱国、爱晏大人的精神。

古勒其在距离这伙怪异的人还有百步之遥时,射出一支箭矢,他一向以骑射自豪,自信此箭定能先拨头筹,射死那名帽子上有白色穗子的,特么的,太扎眼了。

但是,让他失望了,虽然这支箭矢射速极高。准头极好,但是,刘二小轻松的抓住了这支偷袭的箭矢,并且耀武扬威的将其举起。再用双手抓着狠狠地用膝盖顶碎。只有不到百步的距离了,这一切都落入了古勒其的眼中,挑衅!这特么的是明晃晃的挑衅,古勒其嘴角泛起一股血腥的微笑,他被成功的激怒了。

古代的弓箭,箭羽飞行速度远远比不上乒乓球运动中的高速弧旋球。所以古代才常出现武功高强的将领用手中的武器拨打箭杆的场面。也就是说,只要你打乒乓球时可以迅速的接住对方的扣杀,那么接住对方的箭矢丝毫没有压力。刘二小打小就是混混,街边打架的见阵势多了,也有拿板砖搞偷袭的,所以说接个箭还是没有啥难的。况且金乡学院还叫金乡讲武堂时,刘二小就去听课了,当时作为名誉校长的宁凤晨,经常跟大家讲,遇到后金骑兵不可怕,他们就那么三板斧,射箭、骑马、放火。所以,金乡学院内少不了应对箭矢的防御方法,于是,今天才上演了这样一幕。

刘二小见激怒对方的目的达到,也不管即将冲过来的古勒其,他直接利用旗语,命令卸下包袱的两种战车,迅速的向骑兵背后插去。

因为宁凤晨说过,镰刀战车的背后打击才是王道,才能发挥出战车的最大威力。镰刀车配合安装了火炮的铳车,铳车在敌阵前方射击,镰刀车分布左右绕道或从背后或从侧面冲锋。这种战术要求就是,不能在敌人堆里面呆太久,手拿火铳和白蜡杆枪的步兵要及时跟上,步兵一旦到位后,要迅速的撤走所有战车。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这种战车实在太过血腥,所过之处定是尸首分离。往往需要在战时将马匹眼睛蒙上,不然飞溅的鲜血会眼中阻碍马匹视线,甚至是损毁马匹的眼睛。所以,一定要严防战车发狂伤到自己人,尤其是白蜡杆枪兵们。于是,又是按照平日训练的那样,几辆带着旋转刀片的镰刀战车,像是热刀片切凉黄油一样,迅速的将对方的骑兵队伍撕开几个巨大的口子。

旋转在前面的巨型刀片,别的势力,现在哪怕是欧洲都没有能力制造,这种半径达到三米的巨大刀片,下面有一个带轮机构,随着马匹前进,带动车轮转动,而车轮的转动,再经过摩擦,将动力输送至带轮机构里,这就构成了这个四页刀片的不断旋转。而刀片是不断顺时针旋转的,切


状态提示:第六十五章 永宁恶战(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