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西北,乃至于整个大明都是祥和一片,原因很简单,因为过年,都要休息的。反贼们很高兴,只要官兵不打我们,我们就能过个好年,官兵们也高兴,追贼追了这么久,也累得够呛,于是就消停会。
所有人几乎都是这么想的。
洪承畴现在春风正得意,不可否认,他现在和曹文昭,都是全国闻名的大人物了,比宁致远还要出名。
相比于宁大官人,他们的名气是建立在战争中的,陕西几十万之众,洪承畴只是万余官兵便全部击溃,虽说多了一个杀降的名头,虽说反民在被他击垮后又貌似重新集合了起来,但他立了大功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曹文昭同样如此,三千人追杀三万人,以一敌十,着实厉害,所以宁致远变得黯然无光,连同他杀俘虏的事情都淡化了。
一将功成万骨枯。
宁致远当时八千打十万,还有五万妇孺,比起洪承畴来还是要差上一筹的,百姓们心里或许会这么想。
所以洪承畴每到一处,若是当地官员还没被反民杀了,总是会给他献上大把的银两,对于这些,洪承畴来者不拒,本来他便不是什么清官,现在更是要养着自己那一万洪兵,对于金钱,他更是渴望。
这些并不怎么厉害的官兵,在他的指挥下,犹如臂使,他自己的个人魅力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也极其重要,因为银子,洪承畴给他们的饷银是十二两一年,全国最高。
他知道银子才是最终的动力。
其实现在并不是最高的,因为宁夏军中有人比他们更甚,但是没人知道,也并不重要,在他所有的士兵眼里,洪将军给了他们银子,很多银子,这就够了。
而曹文昭,他的部队是关宁铁骑,所以朝廷有他们的银饷,所以这个粗汉子显得自律许多,但每当官员给他银子时,他还是会接受,在辽东当了近十年的士兵,对于这一套,他早已一清二楚,自己不接,便会显得格格不入,成为所有人的眼中钉。
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事实。
西北唯一不平静的事情便是关于人员的调动了,由于某人的卓越表现,当西北处于可控情况之下后,崇祯开始处置人。
首当其冲的便是杨鹤,三遍总督杨鹤,发配袁州。
崇祯他不心善,上任三年,朝臣被他杀了一波又一波,内阁换了三个又三个,而之所以不杀杨鹤是因为他知道,这件事怪不得杨鹤。
对于西北的叛乱,崇祯当时毫无办法,无可用之人,辽东战事又吃紧,于是就让提出‘元气说’的杨鹤顶了上去,这样最为省事,现在事情出了,总要有一个背黑锅的,所以就是杨鹤了。
但在所有人的眼里,杨鹤是犯了大罪,所以满朝上下,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帮他说话,怕不留神便让杨鹤牵连了,崇祯对此很失望,此时有人上书,愿意代替杨鹤处罚,此人便是山海关参政杨嗣昌,杨鹤的儿子。
崇祯心里有了些安慰,从此记住了这么一个人。
那杨鹤走了,总的有人顶上去,崇祯脑中瞬间闪过一个人,便是洪承畴,虽然曹文昭同样适合,但是,崇祯更喜欢洪承畴。
原因很简单,洪承畴是进士,也就是读书人。
这像是一枚惊天炸弹炸响了陕西,炸红了洪承畴,炸翻了整个读书人的世界。
.......
宁大官人依旧很悠闲,再有三日便是除夕,宁夏卫内筑城的百姓士兵们也已回到了城中,一片欢腾的景象,城门大开,城里郊外的人多不胜数,一片祥瑞。
中庸有云,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当宁致远看着天边的云彩缓慢堆积,最后形成了一个兴字的时候,他不屑一顾,然后沉默了。
历史不知是否还会照着原来的轨迹运行,因为多了一个他。
宁夏在册登记的百姓已有了三百余万让他很是欣慰,登记土地也有了两百余万亩,在宁致远掌控范围内的超过一半,剩下的一半则分布在各个乡绅富商和士兵手中,其中以宁夏中卫尤甚。
倘若不是固原镇经历了周池这么一折腾,在乡绅手中的土地将要多上几层,形势不像现在这么这么好。
而依旧有着断断续续的百姓来到宁夏,人口持续在增长中,以固原镇为界限,宁致远筑了一层不高不矮的墙壁来隔绝陕西一带,他知道,随着旱灾的继续,难民会越来越多,现在宁夏郊外还能装下,以后便不行了。
宁大官人将城中张灯结彩了一片,远比他成亲的时候要热闹,花费了一些功夫,只是,他觉得很值。
此时的校场上,一队队的士兵在对练着,这并不是单纯的武力对抗,而是军队之间的对抗,从偏将到千户的指挥能力,再至百户和士兵的战斗力,一场全方位的考验。
宁致远全程都在观看着这场演练,虽然场地庞大,让他看不到全场,但他知道,从重甲骑兵,到普通士兵,他们都在为了一天后能拿到多少银子而努力。
程晨已经是其中一位步兵的将领,手下八千人,还有着近千是自己原先的反贼部下,他对于自己的现在很庆幸,要不是那次偶然攻城,就不会落败,不落败就不会投降,便不会有了现在的日子,还在刀口舔血,朝不保夕。
他来宁夏卫报道的时候,宁致远那时正在宁夏中卫,他本以为那是故意的,他会在军中受到打压,但并没有,还一年拿着二十两的银子,虽然这并没有自己当劫匪时自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