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大明争锋>第四章 乡试

: 时间....像掌心里的水在流淌着,宁致远知道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叛.乱,而他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也不会想着去拯救这个腐朽到极致的王朝。> 可是上街看了看,宁致远还是决定不买了。

因为买不起,所以就只有自己做一把了。

一个月的乡学时间里,杜呈总是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宁致远来回答,而作为文学功底深厚一个中文系的研究生来讲,这是非常简单的,这些都是只关文学,无关政治,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明朝,现在是不会有亡国的危险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

从这一个月的交谈里,宁致远倒是有些了解了李定国兄弟,他们俩是从陕西逃到应天府来的,父母已经死于饥荒,而他们为了避免战乱的风险,所以很早就逃了出来,这是李定方的主意,宁致远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少年,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他的印记,看着身体不太好,不会是早逝了吧?

宁致远只记得历史上的李定国也是陕西人,除此之外别无了解,而自己遇见的这个毛糙少年,或许是,或许不是,并不重要,他对于所谓的名将并不是十分推崇,在他眼里,这都是形势练出来地,自己或许也能做到。

他们在郊外搭了一个草屋,本来和宁致远一样的秀才还是有俸禄的,但近年来因为各地战乱,已经是没有了,或许在崇祯看来,军饷都不给,还发钱给秀才,这是开玩笑。所以只是靠着天生有把子力气的李定国在码头扛包来勉强维持生计。

而宁致远除了读书,锻炼,就是在制作他的琴,这是一个技术活,音老是会调不准,但他有耐心。> 参加乡试考的三个人是宁致远,李定方和另一个叫黄毅的少年,经过杜呈这一个月的影响,对于宁致远大家都在意料之中,而其他两个人更是这一帮穷酸书生公认的才子。

杜呈对这次的乡试充满信心,以前的乡试他的学生都没有出过什么像样的人才,而今年的这三个,自己都是寄予极大的期望的,如果有人哪能拔得头筹的话,那他下放到一个好地方的机会就大了,这还是一个老官迷。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

乡试是在一个极大地空房子里的,能容纳一千多个考生,有十六个个穿着官服的人在监视着。

宁致远的位置在正中间,两个时辰的时间以‘百姓,官员’为主题写一篇策论。

这是一篇十分老套而又新颖的主题,可以看出来乡试的难度并不低,有理有据,文章通顺并不能算什么,关键在于有思想,外带文采。

一个月的时间,宁致远觉得自己已经是将原先的记忆整合的差不多了,基础有了,自己的观点更不用说,中举该是没有什么问题吧?

临近答卷,倒是有些不安了,宁致远有些自嘲地叹了一句,主题明确,观点新颖,文采要好,这是要求。

思索了片刻,宁致远下笔了。

“百姓足,孰与不足:民自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礼哉?..........”

“躲进小楼成一统,俯首甘为孺子牛.....”

“吁,切法之本,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官哉?”

三百多字的文章,标题取自论语,中间四股还要求对偶,虽然他对自己的文章很满意,但这所谓的八股取士,也不知道成就了多少书生,当然更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书生。

时间过去了才仅仅半个时辰,才用了一小半的时间,按照现代的观点,四个小时写一篇三四百字的文章,也是够可以的。

宁致远走出考场的时候,还记得主考的的一个老官僚惊讶的眼神,而出来之后,见到了李定国,似乎在等着李定方。

这两兄弟的关系出奇的好,这是富贵人家所没有的,所谓有得有失吧,李定方比较大,而李定国则十分听这个哥哥的话,而他自己,到学堂装装样子吧,反正不收钱。

“定国,你怎么在这儿?”宁致远好奇的问道,现在是下午,这个时间他应该在帮别人扛包的。

一个月以来,这两个人也渐渐熟稔了很多,李定国顿时苦着脸说道,“哎,别提了,东家的货被强盗劫了,没活干了。估计以后都没有了,天杀的劫匪。”

宁致远心里好笑,你小子可知道你上辈子是最厉害的土匪,要不是这辈子碰到我,还得继续做土匪。他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子当做历史上的那位了。自觉地皱了皱眉头,说道,“那你们现在怎么办?”

“阿哥说等他取得了乡试取得举人头衔就好了。”李定国呵呵笑道。“不过我还是想继续找活干,我力气大。”

宁致远看着排着路上随处可见的难民,就知道找活时间困难的事,没看见都人满为患了吗?至于靠着举人的俸禄,好像还靠谱,李定方好像挺厉害的。

点点头,宁致远打个招呼转身就走了,等放榜还得十余天,这两兄弟自己是一定要帮的,但要选对时机。

忙活了这么多天,宁致远的身体强壮了很多,最后一下午的时间,那把自制的琴也做好了,这琴弦用的是上好的丝线,花了三两银子,琴案也是自己亲手砍的树做的,很稀罕的沉木,确实花了好大的心思。

邢沅对于宁致远做的那把琴非常喜欢,不仅在于给了她一个玩物


状态提示:第四章 乡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