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狙清>0067章 战后总结

所以,在徐烈的眼里,地主是属于要被改造的一类人,而与地主土地所有制相关的人身依附关系,更是必须铲除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徐烈对地主自然不感冒了。(..)

而徐烈要建立的是一个现代工商业社会,商人以及新兴的工厂主,自然是徐烈的座上宾了。

徐烈在蒙阴实施的商税,是在工商部长吕祥提议的基础上大家讨论的,吕祥为了自己的前途,甚至建议把商税定得更高一些。

不过,徐烈毕竟是从现代社会过来的。对于税收,有自己的理解。即便没有理解,也可以找到资料阅读之后理解。

当然,徐烈所收商税,只是商业零税,而不含生产税、企业所得、个人所得税等。这个商业零税外,在零这一块,将没有厘金、附加及其他杂税,至少在这个时代是比较合理,能够推进商业发展的。

这个时代,不能与后世相比,可以说在几十年内,都属于方经济,谁有货物就不愁,方控制着市场与价格,而且这个时代同样也不存在因生产过剩大规模降价的问题,因为包括密西西比国的生产力在内,都远没有充分发展起来。

此时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属于真正的分配不公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惟有到了后世,生产已不再是困难之事,生产过剩才会真正到来。而二战后的西方,注意到了民生与分配问题的解决,所以包括蛇国在内的整个资本世界,迎来了长达40年的稳定发展时期。

蒙阴民众的深夜鞭炮行为,在徐烈的干预下很快得到了平息。徐烈说,现在蒙阴每天都有各类流民进入,蒙阴县政府在救助这些儿童时力有不逮,各位如果真有闲钱,可前往那里捐助,而不是把钱浪费在鞭炮上。

徐烈这个观点,后来也被有心人记下并发扬,并说这是徐烈一贯务实作风的表现。当然,徐烈并没有对这种发扬表示意见,在徐烈看来,龙国文化传统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那就是讲排场,好面子,尚虚而轻实。古人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认为务实落实之类的事,属于下里巴人干的,这个传统可以说龙国文化的毒瘤。

当夜回蒙,将俘虏关押好后,士兵们作战辛苦也就休息了。次日上午十点,连长以上军官才参与了作战总结。

可以说,此次猪腰子山谷作战,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各级官兵的表现,亦可圈可点,即便排长李永根的失误,也算不了什么,而且牺牲的两人也不能全怪李永根。

是役蒙山军共牺牲27人,重伤54人,轻伤157人,伤亡合计238人,占全体参战人员的7.9。

是役取得的战果却实在辉煌,击毙清军游击刘应甲以下1976人,毙伤清军1571人,俘虏清军山东巡抚张汝梅以下7984人(含毙伤清军),合计歼灭清军9960人。这个数字,与清军出发时数字,只相差百余人。

只是这百余人到底是路上开小差不见了,还是在点数时被炮弹给炸得尸骨无存没点着数量,暂时就说不清楚了。后世资料,对这类数字,一般以“失踪”二字处理。在此,徐烈自然也是这样处理的。

除了歼灭敌军外,缴获也相当丰富。张汝梅为了奖励士兵勇猛作战,特别从山东省库中拉了5万两银子的现银,这个,他连朱毅都没告诉,没想到成了徐烈的战利品。银子当然只是缴获之一了,此外还有足够1万大军食用一个月时间的物资,大约60匹完好战马,以及500头拖拉物资的骡马。

至于清军的大炮、、弹药,甚至战死的马匹等,徐烈根本就没计算在内。除大炮、作为金属有利用价值外,弹药类只有销毁,因为蒙山军使用的弹药与清军的弹药完全不同。

只是,在取得这个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蒙山军的一个问题,只打死打伤不到4000名清军,可统计出来的弹药消耗却着实惊人,其中重机消耗10万发,消耗40万发,山炮炮弹消耗240发。仅以为例,平均射击100发以上,才能击毙击伤一个清军,尼玛,这是对天射击么?

此次作战,又没有那种需要用机或封锁的情形,全部是对着人身上打,也要打掉这么多,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好吧,这个问题不算大问题,但蒙山军绝不能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自己领先于敌人几个技术代,竟然还要消耗这样多的弹药,一定要将之作为一个教训,在全军中反复讨论。

徐烈这个要求,后来被有些人写成“财迷”,有记者问徐烈是否属实,徐烈老实回答完全属实,每一颗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都是一支军队最重要的资源,任何士兵,都没有资格随意浪费。

连长以上作战总结会议召开后,接着便是连长及更高级的军官下各排各班参与作战总结,这是徐烈成军之日就定下的制定,每战必有详细的总结,优点、缺点,哪些地方打得好,哪些地方打得不好,长官指挥好与不好,战壕修得好不好,炮兵以及重机的支持是否及时到位等,都在总结之列。

基层部队作战总结,还要推举作战勇敢的班长以及士兵,排长一级的作战,主要看其指挥,这个由连长负责考评,因为情况不同,难以统一要求,但有的排长擅长于战场发挥,取得了最大的死敌效果,亦算是重要功劳。

每次作战结束,都有奖励、提拔、津贴等,徐烈的指导思想是,要让作战总结,成为蒙山军不断进步的推进器,要让士兵感受到荣誉、温暖


状态提示:0067章 战后总结--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