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督军>第二百四十四章 血战津门(一)

唐庆的本部,是在津门沦陷数日之前,抵达津门的。彼时津门谣言四起,纷纷传说章桐与洋人和议将成,先停战二十天。随后又传,因为总督衙门毁于炮火之中,洋人于紫竹林内,为章中堂修建了极为豪华的公馆,且八**乐队于崇文门列队迎接,说的活灵活现,足以乱真。

加之练军入城,传说这是在关外足以震慑铁勒人的劲旅,战斗力不逊洋兵,是以不但在城里的百姓放了心,一些本已经逃脱的百姓,复又跑了回来。

可事实上,之前金国主导的由飞虎团、武卫前军、左军三支人马对紫竹林联合攻击,以失败告终,大军溃败,老龙头火车站复失,总督衙门又为飞虎团所洗劫,所积蓄的粮台给养为张德成部劫掠一空。等到唐庆入城时,面临的情形是既无饷银****,也无粮草支应,武库之内,只有破旧兵器,新枪弹药一概皆无。部队的枪弹补给一应无着,士气低落,兵无战心。至于张德成等人,却已经找不到踪迹。

唐庆军资无着,疲兵饥卒,既要访查津门地面的盗匪,又要防守城池,疲于奔命,束手无策。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程功亭这等宿将,竟也拿不出一张津门军事地图,外军未曾到过津门,驻扎在哪里都无头绪,只好城外列阵。

当打先锋的扶桑军杀入城内,枪炮齐鸣时,津门百姓才知,洋人既没有停战,也不怕练军。慌忙的人们,像羊群一样漫无目的的乱跑,联军故意留出北门不攻,等到百姓向北门蜂拥而去时,又于城楼上朝北门鸣放枪炮,蓄意制造着死亡。

当成片的百姓被子弹扫倒、炮弹轰杀时,仍然在发出疑问“练军在哪?唐庆将军在哪?”他们并不知道,练军确实来过,但是现在,已经退走了。

城外,只有遍地的旗帜、枪支以及尸体和伤员,能够证明这支武装力量的存在。他们确实曾经很努力的想要稳定局势,完成自己的使命。凭心而论,唐庆也算是一员骁将,且对于自己的任务能够用心去完成,但是大势如此,一二人的努力并不能改变什么。

百姓们在吹捧练军时,都忽略了一点,在高丽大战中,一路从高丽转进过鸭绿江直退入关外的,正是唐庆及他的练军。而当时他面对的,只是扶桑一国,今天对抗的却是世界列强/这种迷一样的自信,就连唐庆自己,都说不清来源于何处。他只是一个被强行赋予了名将头衔的倒霉蛋,带着一支败军完成挑战全世界的任务,然后就理所当然的失败了。

整个练军已经崩溃,马玉仑收容了一部分人马,向京城方向前进,现在唯一能守的,就是京城。只要京城能够保全,他们的罪过,就能减轻几分。而唐庆身边,所能掌握住的,就只有一个哨的部队。

自关外带入津门的粮草、军械,都已经不知何处去,就连好不容易筹措起来的一笔军饷,也没了着落。望着津门方向冒起的黑烟,唐庆摇摇头“功亭,我对不起你,愚兄先行进京护驾,津门就交给你了。”

城门城墙沦陷之后,城内的战斗并没有结束,飞虎团残部以街巷为单位,与八国联军依旧在交战。失去了张德成、曹福田的指挥后,这些人的行动变的更为单纯,只是为了杀洋人,或者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故乡为洋人军靴践踏,总之,这些抵抗注定是零碎不成体系,且难以对洋人构成威胁的。

但是洋兵自己,亦不如进攻时那般队列整齐,指挥得当。本身联军就是仓促成军,队伍里既有雇佣兵,也有殖民地兵,军纪既差,军饷亦缺,是以进城之后,这些军装恶棍就开始肆意行动。

烈火燃烧,哭声混在火光与枪声中,传出很远。房门被破坏,男主人被刺刀刺死,女主人一丝不挂的死在房间里,而幼童则被挑死在院中。箱笼掀开,破旧的衣服丢的到处都是,搜刮一番之后,盘点着收获的洋兵,嬉笑着走出这个院子,又向下一处走去。类似的情景,在整个津门,随处可见。

只是之前,由于大多数大宅门都转移到了德州地面,洋兵洗劫的所得,并不算多,而这种劳而无功的怒气,让他们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更为凶残,也更为暴虐。粗重肮脏的军靴,踢开了一家又一家紧闭的大门,女子的尖叫,与男子的怒吼声,如同城市在哭号。名城通衢,最终难免化为瓦砾的命运。

一支高挑着太阳旗的扶桑军,算是队伍严整的一支队伍,表现与其他各军不同,大抵原因,也是因为这支队伍里佩带指挥刀,胸前挂勋表的军官占了一半有余。有他们在,其他军队都要离他们远一些,这是此时士兵对军官的天然畏惧。

正中的一名老将,举着望远镜四下看着,摇头道:“一座美丽的城市,最终并没有逃脱厄运,我们两个国家同文同种,之前还有人建议过两国合邦。如果他们可以答应这个条件,或许就不用承受这种命运了。”

他身旁的年轻人微笑道:“司令官阁下,您是中国通,对于他们的心理应该很了解。不让他们吃个大亏,他们怎么会知道什么才是正确之路,又怎么会参与我们的王道乐土计划?这座城市蕴藏着极大的财富,我想,我们的士兵也应该去获得自己的利益。他们接下来,要攻打这个帝国的都城,在那之前,他们需要放松。”

“板西,你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名为福岛安正的司令官出身情报系统,乃是扶桑情报体系内传说级别的人物,对于后生晚辈的板西,自是有绝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四章 血战津门(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