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军事历史>变革1854>第四十五章 血染迪化(上)(二更求票)

唯一的好消息是吕宋治安军的组成主力是湘军淮勇,还不用宋海平去操心。日本方面只要提供一些援助以及空中打击力量就够了。

宋海平和于德谦出门招募流民,只是做个姿态,具体事务自然有手下去做,不然的话凡事都让领导人做了下面的人岂不是显得很无用。

也难怪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死后,蜀国就没了人才。手下做错事是不怕的,这次错了批评过,下次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锻炼了队伍,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蜀国吴国后期都是将军的儿子做将军,丞相的儿子做丞相,都督的儿子做都督,这家天下时代的用人之法当然比不上唯才是举的魏国,最后丢了天下,不能不说是体制问题。

当然,唯才是举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司马懿这等大才怎么可能甘心居于曹魏这等灭汉自立的乱臣贼子之下呢——老子生是汉朝的人,做的也是大汉天子的官,既然这天子之位你曹家坐的,我司马家如何坐不得了。所以说尼姑只有和尚摸的别人摸不得是错的,此时泰山上的尼姑很受欢迎的,花些钱大家都摸的。

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总结,终于得到了用人标准是:第一等德才兼备,第二等有德无才,第三等无德无才,第四等有才无德。明清之际著名游戏升官图中,功和德都是升官的,才是中平,赃是降职,还有崇文门税司这个赃不能的官职。

有眼光、有胆略却没有君父情节的人根本得不到重用,拿满清近三百年的历史来说,除了开国时期,只在后期迫不得已用了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士袁世凯编练新军,这是个间接灭了大清江山的男人。清初降清的官员都被编入了清中期官方编撰的贰臣录中,受万世唾骂。

就在这南北方都进入工作期的时候,被沙皇任命东征大元帅的季莫申科也提兵百万进入中国西北边境。

这季莫申科从俄罗斯的莫斯科出发之时,只有步兵二十万,炮兵三万,哥萨克骑兵五万。其中二十万步兵中还有八万人拿着长矛,火枪兵只有十二万——人多枪少从来都是俄军的特点,或者说不论一战还是二战还是这之前,俄国人武器就没充足过,谁让这些人是灰色的牲口呢。

好在沙皇还给了季莫申科另一项权利,可以沿途征召自愿去东方的流民和武装移民,以及各地监狱的犯人入伍,至于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流民、犯人和武装移民是不是真的都是自愿的,那就天知道了。

于是季莫申科的大军在路上就开始不断的扩张,从莫斯科出发的时候一个一千多人的步兵团到了中国西北都变成了五六千人的步兵团。一个班二三十人是常态,一个排百多人不算啥。

唯二可惜的是炮兵只增加了数千人的民夫,哥萨克骑兵也只增加到六万余人。剩下大多数是武装步兵以及空手步兵——谁让他们是灰色的牲口呢,去战场上面捡武器然后拿着作战就行了。

待到那俄国军队进入西北前,咸丰的战略更早的展开了。军机处拟出的条陈是大军坚壁清野分兵固守迪化、达坂城、吐鲁番、哈密一线。暂时放弃阿拉木图到托木斯克,拉长俄国人的补给线。

清兵自有空艇运输补给甚至给前线补充兵力,但是俄国人万里迢迢的来到这,补给定然所剩不多,而且迪化以东的大部分地区是不能给大军补给的。

如果俄国人想攻城,那太好了,迪化重兵驻守八旗铁罐头就有五万个,胸甲兵十万,其他各旗轻步骑兵二十五万——还有火炮三百余门。八旗铁罐头移动速度甚至不如轻步兵,但是防御力绝对有保障。守城作战可以从内线调兵,这是攻城一方没有的优势。

俄国人如果想要绕开迪化,那迪化城的铁罐头和骑兵就可以出击打击俄国人更脆弱的后勤补给线了。在西北这一带粮食还好说,没水喝的话两三天人就必死无疑。这条丝绸之路上能打出水井,以及有绿洲的地方,早就建设了城镇,现在都是重兵把守中。

季莫申科也是俄罗斯名将,在迪化城外就停住了大军,侦骑四出,得到的结果却是各水源地都有重兵把守。季莫申科马上明白了眼前的情况,要么从几千里后方运水来,要么一个个拿下这些清兵重兵镇守的城池。

留给季莫申科大元帅考虑的时间不多,在迪化城下第二天,季莫申科就开始命令炮兵设立炮兵阵地,准备开始攻城。

现在欧洲流行的就是火炮轰开城墙,然后步兵挺进夺城。

眼见俄军开始设立火炮阵地,在加厚过的城墙上隐藏的清军炮兵先开火了。开花弹炸的俄军火炮阵地一片狼藉,俄军一直宣传大清是土著来着,用的武器是弓箭和长矛。

火炮阵地被炸的季莫申科立刻命令步兵用不多的云梯开始攻城,云梯不够用就搭人墙人梯。现在进攻的话,不用吃清军的火炮,如果清军调转火炮打击步兵,那就让炮兵继续设立炮兵阵地和清军对轰。

可惜这种战争中,季莫申科手中最大的战力哥萨克骑兵威力发挥不出来,总不能让骑兵下马攻城——这边还有百万灰色的牲口可以用呢,没必要的。

第一天双方的战斗没有试探,立刻就进入了白热化,清兵用先进抬枪射击俄国步兵,火炮继续轰击俄国炮兵阵地。但是仍然挡不住喝了伏特加的俄国灰色牲口冲到城下来——虽然这一路上本来就不多的云梯也损失的差不多了。

不过俄军也不在意,在城下少数火枪兵的掩


状态提示:第四十五章 血染迪化(上)(二更求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