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青春校园>1899大时代>第三十三章 此去经年迅景如梭流光

第三十三章此去经年迅景如梭流光

对于北京城中发生的骚乱,虽然外界已经是沸反盈天,但是无论是段祺瑞还是李鸿章都对此并不怎么在意。李鸿章那是从太平天国时代走过来的,别说死伤几百人了,就算是屠城也只是等闲事。

段祺瑞也是军人做派,对于游行等学生运动是嗤之以鼻。就是因为他是这个态度,所以他的学生徐树铮才那么大胆地敢于搞这种大新闻。至于王士珍,他已经对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惊讶和愤怒了。

在京城的高层里面,唯一对这件事情大为震怒的就只有张之洞一个人。张之洞是现在的中国的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dà_boss。理论上来说,在现在的中国家,他就只在不管事的总统李鸿章之下。

而且他有着湖北这个大本营做后盾,可谓是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名望也有名望。有着这么些先天的优势,所以他就一向自视甚高,自以为“当世之世,舍我其谁”。

可惜,无论是袁世凯,还是李鸿章,还是现在的段祺瑞,都没怎么将他放在眼中。哪怕他手握重兵,哪怕他门生故吏满天下,在这些人的眼里,他张之洞就依旧只是一个打酱油的。

在以前困居于湖北一隅的时候,被中央的这批人无视也就罢了。等到他进了中央,当了总理和副总统,还是被无视,这就让他十分的不快了。

在京城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面,无论他干什么事情,总有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来给他编各种段子。刚开始的时候说他是朋友圈治国,后来又说他是馒头办,他只不过是想做一点实事,为什么就会这么难?

那些刁民还有各级的官僚,不但不感激他的各种举动,反而对他大肆的嘲笑。

这种事情,就算是叔叔能忍,婶婶也不能忍啊。

现在王府井枪击案一处,张之洞就知道,这是一个让他改变目前处境的极好机会。所以,他就拉拢了不少的士林中人,对着西北镇守府开始发难了。

他不但正式地下了公文,要求将“王府井枪击案”的罪魁祸首交出来,而且发动舆论,对西北方面的一切行动和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进行了攻击。

在这些士林中人的口中,陈诚便是一切事情的幕后黑手,是所有罪恶的源泉。如果光听他们的说法,似乎这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每天都在策划者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似的。

对于张之洞这样的行为,李鸿章是哑然失笑。老李年纪已经很大了,年轻的时候起起落落,中年以后勾心斗角,老来的时候还有甲午之耻,什么都已经看开了。他一眼就看出了张之洞的想法,不过他还是什么都不做,就站在边上,看着大家在那里演戏。

他近年来精力已经不是很好了,估计再过几年就要去见他老李家的列祖列宗,反正他就是一个吉祥物,也有着这样的自知之明。等他干完这一届大总统,能给后人留个善缘就算是好的了。

张之洞却不然,他觉得自己还年轻,觉得自己还大有可为。他是正经的科举出身,又有军功,还会办洋务,这样的自己,难道不就应该是中国的第一人吗?

只是,除了京城中人不怎么待见他之外,西北的陈诚和林梦楚也都没将他放在眼里。虽然他在历史上,在这个世界里面都能算的上是大人物,但是他的确不是那种能够引领或者至少影响一个时代的人物。

人家袁世凯虽然后来鬼迷心窍做了洪宪皇帝,最后众叛亲离而死,可是人家至少还是影响了一个时代。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面,袁大头死后,他留下的那些部将们彼此攻伐,杀的昏天暗地,直到后来苏联扶植的k上台,才将北洋的时代终结了。

而张之洞干了什么呢?建立了一个亚洲第一的钢铁厂,后来卖给日本人了.......

建立了和北洋军齐名的湖北新军,然后这些鄂军被北洋军打光或者是后来给裁撤,分化掉了。也就是说,张之洞干的一切,在历史上根本就没发挥什么作用,就全部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面了。

既然张之洞是这样一个喜欢眼高手低的人,那陈诚和林梦楚看不上他,也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了。

对于陈二皮下令当街开枪杀人的事情,陈诚也很是生气,觉得这厮脑子一根筋,搞不太清楚状况。可就算是一个王八蛋,那也是自家的王八蛋,怎么可能将其交出来,怎么可能任由张之洞这群人对他进行审判?

当下,西北镇守府就回函拒绝了总理大人的要求,并很是婉转地道“这种事情超出了总理的职权范围”。同时,派遣了更多的部队,在京城以北一百里的地方,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演戏的口号自然是为了和平和什么其他的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赤果果的示威。这个时代的列强们都是很直接的,不会讲太多的废话。一般都是先抗议,然后示威,接下来就是军事行动了。

无论是现在的全球霸主英国,还是蜗居在美洲的人类希望民主灯塔,都是这么干的。大美利坚刚开始也是很有帝国主义范儿的,只是先后被加拿大人和西班牙人吊打了好几次,英国人后来又再次的焚烧了白宫,这才使得美国人消停了下来。

演习的效果很好,来自蒙古的骑兵,来自邯郸的精锐步兵,都给旁观的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十六门155榴弹炮齐射的时候,产生的震天动地的爆炸


状态提示:第三十三章 此去经年迅景如梭流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