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T下书>都市现代>御前总管升职手札>第114章 把路修到京城去
两来修一条路了。”

田太监代表皇帝,才不会计较地方官府要拿出来一万二千两,而这一万两实际上他们却拿不回去,反正钱还在他手里,那就是朝廷的。

平安也不解释,继续忽悠天下的财富并无定数。

什么是财富?就是钱。但是在钱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呢?那时人们以物易物,所谓财富,就是人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就是生产资料。

远古时期人们茹毛饮血,每天打到的食物只够果腹。后来人们学会了种植庄稼,养殖牲畜,于是每个人能拥有的生产资料,大大超过他本人所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工具的研究和使用,每个人能够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都大大多余他自身所需。

也就是因为这样,社会上的人才会划分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比如当官的,他不需要自己下地干活,就有饭吃。那时因为普通百姓种出来的粮食足够供给那么多人吃。这个时候的社会财富,肯定比远古时期要多得多。

所以,总体来说,生产资料的总和并不像大家以为的那样是恒定的,而是在不断增长。既然有了增长,那么朝廷就要对它进行占有和分配,而不能任由这绝大部分的财富一直留在私人手中。

古代的朝廷往往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国家承平,海晏河清,朝廷收到的税还能不停对个方面进行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一片安定,按理说百姓们的生活会过得更好,朝廷能收到更多的税,但实际上呢?

朝廷能够收到的税收,却是逐年递减的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部分生产资料,其实早就已经被私人占有了。

不管是哪一个朝代,都规定读书人的地位比较高,只要有了功名在身,便可以不纳税,甚至能够从朝廷那里领到钱粮。所以一个读书人不管多穷,只要身上有了功名,很快就能够富裕起来。

为什么?

因为很多地主和商户会主动将自己名下的产业,田地和铺子挂名在这位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这样一来,这些铺子和田地自然不必上税,而地主和商户则会“孝敬”这位读书人。

于是随着国家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士绅阶层不断膨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朝廷能够收到的税自然就越来越少了。国家为了保证拥有足够的税入,只好收取更多的税银,但被盘剥的却不会是这些地主府上和士绅,而是底层的普通百姓。

一开始的时候普通百姓还能有自己的地,后来他们发现,税越来越重,辛苦一年获得的,也就仅够一家糊口。若是遇到灾年,那就糟糕了,连税都交不起,怎么办呢?卖地。于是地主手里的地更多,百姓的日子却越发艰难。等到这些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忍无可忍的时候,自然就会爆发新的战争,推翻旧的朝廷,建立新的政权。

但只要这种社会结构不改变,那么新的政权,也还是会走上旧的道路。

所以平安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些商人和富户,士绅们的口袋里,把他们吃进去的钱拿出来,用一点分红吊着他们,用他们的这些钱来进行社会发展。

当然,跟田太监,平安不能说得太明显。只要抓住一个点就行了:钱放在那里,不会变多,但是拿出来用,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钱,那就让就这些有钱人掏嘛。

田太监很快被说服,于是带着平安的计划书回京城去了。——好处也不是白拿的,平安索性将说服众人的重任交给了他。这也算是一场考验?田太监能够说服这一路的官员们,京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将来去说服那些士绅富户,就容易多了。

至于平安自己嘛,则是指挥着“道路公司的员工”们,开始修路!

弓箭厂交给有泰看着,水泥厂暂时由秦州府派人看着,反正目前出产的水泥也就只有平安这一家用,而且是在秦州修路。平安跟秦州知州深谈过后,决定免费为秦州修路,如此,衙门这边自然是全力支持他的。

很快,在平安和田太监的“里应外合”之下,沿途各地的官府,基本上都同意出钱修路。毕竟修了路,以后可以设关卡收“道路养护费”,对于衙门来说,也是好事。何况这件事已经上达天听,听那位田太监的意思,陛下分明很关注这件事,若这时候不配合,恐怕这个官也就做到头了。

尤其是排在后面的官员们,他们本来心里还有些犹豫,但是看到其他地方都出了钱,自然也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反正路先修起来,到时候拿不出钱,就去户部哭穷好了。

就这么着,平安带着自己的建筑队,沿着回京的官道,一路修过去。因为这件事着实新鲜,所以每到一处,必定会引起围观。——百姓们都很关注这件事,而且谁家没有几个亲戚?从别的地方听说之后,便都期待着路修到了这里,自己也上去走走。

甚至还有不少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给修路的俘虏们送水送吃的,就盼着路赶紧修好,自己也新鲜新鲜。

对于这些俘虏的管理,平安也是颇费心思

因为这些都是桀骜不驯的年轻人,膘肥体壮,等闲一个能打三个,而平安自己手里可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为了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也为了让他们老实的修路,平安制定了竞争机制。

他将这些人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路,先完成的有奖励,最后一个完


状态提示:第114章 把路修到京城去--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