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会战

背景

1937年夏末,在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指挥下的关东军察哈尔兵团(后称蒙疆兵团)在多伦设立指挥部,以四个旅团附有伪蒙军九个骑兵师由察哈尔(分内蒙古东南部)沿平绥路进犯蒙疆。平汉路之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在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指挥下,由怀来经蔚县、涞源向保定策应作战。

过程

中国方面,国民政府第二战区以各一部在蔚县、平型关间及天镇、阳高进行抵抗,以主力在大同附近集结,准备在聚乐堡与日本侵略军决战。日军自9月5日向西进攻至24日,仅二十天,便占领了天镇、阳高、大同、集宁各城市和大片地区。天镇作战失利,追查责任,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伏法。

1937年9月13日,日军独立混成第1旅团未经战斗占领大同后,国民政府第二战区接着组织平型关战役,其主力撤至恒山内长城一带防守,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防守茹越口,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撤至雁门关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七十三师及第十五军退守平型关、团城口既设阵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一五师进出平型关外,遮断日军后方供应连络线。

日军蒙疆兵团之一部于9月21日陷商都、丰镇,续向集宁进攻,其主力攻陷应县、山阴、左云、右玉、平鲁、凉城等地,再向内长城线进攻,以策应第五师团作战。28日突破茹越口,中国守军第二零三旅旅长梁鉴堂殉国。日军进陷繁峙,威胁平型关守军后方,第二战区各部遂于30日夜撤向五台山、代县之线,平型关战役结束。

应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请求,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十四军、第九军、第八十五师、独立第五旅等部,由石家庄赶来太原以北增援。10月10日卫部集中于忻口附近,会合原第二战区各部,区分为三个兵团。刘茂恩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第九十四师为右翼兵团。以王靖国为总指挥、郝梦龄为前敌总指挥、陈长捷为前敌副总指挥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第十九军、第三十五军、第六十一军为中央兵团。李默庵所指挥的第十四军所属第十师、第八十三师、第八十五师及晋绥军第六十八师、第七十一师为左翼兵团,归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卫立煌统一指挥。于10月12日在忻口以北龙王堂、界河铺、大白水、南峪之线占领阵地,进行忻口战役。

日军主力于10月8日后相继攻陷崞县、原平,13日开始向忻口阵地攻击。中国军队坚守阵地,进行反击,激战至14日,第二十一师师长李仙洲负伤,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珍及继任李继程接连阵亡,至16日,前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第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麒壮烈殉国,官兵伤亡极重,战势呈胶着状态。

太原会战

10月上旬,日军第二、第二军主力向正定钳击,形势严重。第一战区抽出第一军团、第十四军团、第三军、第三十八军等部,转用于娘子关占领既没阵地,归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统一指挥。

日军陷石家庄后,长驱南进。仅以其第二十师团之一部向娘子关进攻,策应其第五师团之攻势。11日后进攻井陉、砭驴岭,中国守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迎击。14日突进苇泽关、旧关,被第一军团、第三军包围,消灭甚多,困守数据点,赖空投补给。惜中国军队火力不足,未能将其全歼,围攻至22日,日军仍负隅顽抗。

10月21日,日军被迫抽调第二十师团全部及第一零九师团一部由冀南回援,第二十师团对娘子关再兴攻击,第一零九师团由横口车站向测鱼镇、南漳城前进。中国军队第三军及增援之第四十一军调集未毕,迎击失利。娘子关侧背暴露,退守平定。第二十师团于26日陷娘子关,30日进平定,第一零九师团进至昔阳,平定、阳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太原。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命傅作义守卫太原。忻口各部队为免于被围,于11月2日夜开始撤退,转移太原北郊,终以东山失陷,乃渡汾河西撤。娘子关方面撤下部队到达太原,日军已对太原形成包围,只好分路南移或西渡汾河。

11月6日,日军第五师团和蒙疆兵团向太原阵地进攻,8日由北城突入,守军向西山突围,太原陷落。日军9日陷交城,接连陷祁县、平遥后停止。中国军队退守子洪镇、韩侯镇、兑九峪。太原会战结束。

参加太原会战的中国军队,于会战结束后,其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十七军等部转进于晋东南高平、阳城等地;其第十四军、第十四军团等部转进于翼城、沁水一带。晋绥军各部转进于晋西山岳地带,与日军继续进行不间断的战斗,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这是一场由国共两党军队在站上协同作战的战役。

历史意义

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八路军在会战中有力地配合友军作战,平型关伏击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大量消耗日军有生力量,牵制了日军沿平汉铁路(北平-汉口)南下的作战行动。惟娘子关方面防范疏漏,被日军乘虚而入山


状态提示:第213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